浙南流派 草崑代表
永嘉崑劇,又名溫州崑劇,是流行在以溫州為中心的浙南地區的一個崑劇流派。温州是南戲的發源地,又是海鹽腔的流行區域,因此自明萬曆年間(1573一1619)崑劇傳入溫州後,和溫州的戲曲聲腔互相融合,逐漸形成永嘉崑劇(簡稱「永崑」)。今年『中國戲曲節』就把這個上世紀卻幾近滅絕,現存唯一專業於永崑藝術的劇團──浙江永嘉崑劇團請來獻藝,包括全劇《張協狀元》和九個折子戲,展現宋元南戲的風采。
「永崑」保留古南戲的格局,表演富濃郁生活氣息,為「草崑」代表之一,源用崑曲曲牌腔格,語言方言化,音樂亦較通俗,不作「水磨」,與細膩的「正崑」有著明顯分野。它既有與蘇崑同牌同調,也有同牌異調和獨有曲牌,呈現極大靈活性和豐富性。在打擊樂方面也保存了較為古樸的民間鑼鼓點。腳色最初有小生、正生、當家、花旦、大花、小花。外加鼓板和正吹即可演戲,稱「八腳頭」,後發展到十三腳。表演藝術古樸、自然、明快、講究生活真實。丑角道白多用溫州方言。永崑的大小戲碼約一百二十多個,有《荊釵》、《白兔》、《殺狗》、《琵琶》、《金印》、《繡襦》、《八義》等;尚有李漁作品七種和一批獨有戲碼。
《張協狀元》是《永樂大典》中有記載的最早南戲劇本,永崑改編的版本呈現一人分演多個角色、以人作道具、在台上換衣服、演奏等古老南戲的表演元素,讓觀眾一睹南戲的演出風格和特色。
劇情簡介:
書生張協進京赴考途中遇盜,衣食無著,幸得寄居古廟的貧女相救,鄉鄰大公撮合二人結為夫婦。張協赴考得中狀元,貧女上京投靠張協,卻被拒之門外。貧女含冤返回古廟,張協趕至古廟將貧女殺傷,賴樞密使王德用相救,並收為義女。此前王德用欲招贅張協被拒,其女勝花一病不起。王以貧女許張協,張協欣然受命,洞房之夕,貧女痛斥張協負心,經大公等人勸解,二人言歸於好。
演員表:
林媚媚 飾 張 協
由騰騰 飾 貧 女、勝 花
王成虎 飾 赫 王、小 二、太 監、強盜甲
劉漢光 飾 廟 判
張勝建 飾 廟 鬼
呂德明 飾 大 公、堂後官
《琵琶記》是南戲的經典劇目,永崑今次選演以趙五娘為主的《吃飯、吃糠》和《描容別墳》兩折,為正旦應工。前者五娘把僅有淡飯孝敬公婆而躲到廚下吃糠哽喉,卻反被婆婆生疑,悉真相始悔恨不已;後者是五娘在公婆死後決心赴京尋夫,臨行前用筆墨畫下二老淒苦遺容,得張大公以錢物資助,並於兩老墳前為其送行。
演員表:
劉文華 飾 趙五娘
張勝建 飾 蔡 母
馮誠彥 飾 蔡 公
張玲弟 飾 張大公
《吃飯、吃糠》 | 《描容別墳》 |
《西廂記‧佳期》是折充份表現崑劇載歌載舞的特色,以紅娘為主角牽引撮合多情的張珙和相國千金崔鶯鶯,她絞系狀的切步和擺腰動作,既有嗔怒,又顯柔美;唱【十二紅】時的身段舞蹈變化多姿。
演員表:
由騰騰 飾 紅 娘
顯 娟 飾 崔鶯鶯
杜曉偉 飾 張 珙
《荊釵記》是四大南戲劇目之首,今次選演的《見娘》和《拷婢》兩折,各具特色。前者是永崑最具代表性的折子戲之一,小生運用其特有「麻雀步」及帽翅抖動等動作,營造王十朋心潮如湧、跌宕不平的氣氛,三位老藝術家恢復合演此一名折,自是難得;後者坊間鮮有演出,永崑卻堅持保留存演,玉蓮的義父錢載和因懷疑她與梅香有事相瞞而拷問丫環,其情節簡單但包含著一個通俗易懂的「打丫環、映小姐」典故,於民間廣為流傳。
演員表:
林媚媚 飾 王十朋
黄宗生 飾 王 母
吕德明 飾 李 成
由騰騰 飾 梅 香
馮誠彥 飾 錢載和
南顯娟 飾 錢玉蓮
《見娘》 | 《拷婢》 |
《釵釧記‧相約、討釵》是永崑廣受讚譽的代表作品之一。丫環芸香到皇甫家催婚,與皇甫母因誤會而產生了一場鬧劇,小花旦和老旦吵架打架的場面詼諧生動,具生活氣息,活潑丫頭受了委屈,演繹活靈活現。
演員表:
由騰騰 飾 芸 香
金海雷 飾 皇甫母
《玉簪記‧秋江》永崑演此折的主角並非潘必正和陳妙常,而是老船公和小船公,將永嘉當地真實船工划船動作運用到舞台上,在農村演出中廣受歡迎,成為永崑常演劇目之一。書生潘必正科考不第與女貞觀道士陳妙常生情,被住持姑母發覺,逼再上京赴試,妙常僱舟追趕表白愛情。
演員表:
黃苗苗 飾 陳妙常
呂德明 飾 老船公
杜曉偉 飾 潘必正
《折桂記‧牲祭》是永崑特有劇碼,表演風格粗獷質樸,與傳統崑曲大相徑庭。此折內容和演繹都草根味濃郁,平易近人的演出在農村格外受歡迎。丫環佩芝受員外污辱,產子被夫人認作己出,更打入灶房,唯十八年後其子高中狀元榮歸,卻不認親娘,給她帶來更大的不幸和辛酸。
演員表:
劉文華 飾 佩 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