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協狀元》
7月18日(晚上)
折子戲:《琵琶記.吃飯、吃糠》、《西廂記.佳期》、
《琵琶記.描容別墳》、《孽海記.思凡》、《玉簪記.秋江》
7月19日(晚上)
折子戲:《荊釵記.拷婢》、《荊釵記.見娘》、
《折桂記.牲祭》、《單刀赴會》
演出地點:油麻地戲院劇院
古老南戲特色.草崑活潑通俗
「永崑」保留古南戲的格局,表演富濃郁生活氣息,為「草崑」代表之一,源用崑曲曲牌腔格,語言方言化,音樂亦較通俗,不作「水磨」,與細膩的「正崑」有著明顯分野。
《張協狀元》是《永樂大典》中有記載的最早南戲劇本,永崑改編的版本呈現一人分演多個角色、以人作道具、在台上換衣服、演奏等古老南戲的表演元素,讓觀眾一睹南戲的演出風格和特色。
劇情簡介:
書生張協赴考遇劫逃至古廟,判官與小鬼驅使小二與大公,為飽暖權宜與貧女結為夫妻。張協中狀元,為怕與貧女婚事敗露壞前程,不肯接赫王招婿之絲鞭,勝花當街被拒婚鬱鬱而終。貧女來京尋夫,被張協摒諸門外,只好一路唱【諸宮調】罵郎薄倖,乞討回鄉。張協恨貧女壞他名聲前程,到古廟殺人,但被廟中鬼神所阻。赫王上任途中遇受傷貧女,將她收為義女,還記恨張協拒婚令勝花喪命,欲藉主管之權將他懲治,故再度招婿,張協欣然受命。洞房夜,貧女痛斥張協負心,經大公等人勸解,二人重結夫妻,破鏡重圓!
演員表:
林媚媚 飾 張 協
由騰騰 飾 貧 女、勝 花
王成虎 飾 赫 王、小 二、太 監、強盜甲
劉漢光 飾 廟 判
張勝建 飾 廟 鬼
呂德明 飾 大 公、堂後官、強盜乙
![]() |
![]() |
《單刀赴會》是《三國演義》中的一折,鮮明刻劃了關羽有勇有謀、敢作敢為的形象。永崑以其獨特的唱腔形式,配以北派武功演出,使關羽的英雄形象更為突出及完整。
劇情簡介:
劉備向孫權借駐荊州,歷久未還。魯肅設宴邀請守將關羽。關羽僅帶周倉一人,單刀赴會。魯肅在宴前索取荊州。關羽斥責魯肅不應埋設伏兵,反將魯肅捉住,魯肅只得作罷,關羽遂鼓帆而去。程嬰為救孤兒,歷盡十六年的磨難,當他得知元帥返朝後,便前往告知真相。元帥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把程嬰暴打一頓,程嬰忍痛含淚,將十六年的撫孤艱辛和委屈向眾人訴說。
演員表:
張玲弟 飾 關 羽
劉漢光 飾 魯 肅
馮誠彥 飾 周 倉
![]() |
![]() |
《荊釵記.見娘》永崑最具代表性的折子戲之一,永崑小生運用其特有「麻雀步」及帽翅抖動等動作,營造心潮如湧、跌宕不平的氣氛。三位永崑老藝術家恢復合演此一名折,自是難得。
劇情簡介:
王十朋家書被改,姚氏誤認他招贅丞相府,投江自盡。王母堅信兒孝義,上京尋兒。十朋見娘到京,驚喜之餘不見妻子到來,探問之間,母言語支吾,心中更加疑惑。最終從母袖子裡掉下孝頭繩,方知妻投江原故,悲痛欲絕。
演員表:
林媚媚 飾 王十朋
黃宗生 飾 王 母
呂德明 飾 李 成
《琵琶記.吃飯、吃糠》劇目自清代以來一直盛演不衰。趙五娘把僅有的兩碗淡飯孝敬公婆,自己則躲到廚下吃糠,突然喉間哽住,這時她把碗放到頭頂,用筷子在碗中連連下頓,襯以聲聲淒惻的冷鑼,趙五娘伸長脖子不住吞咽,淚珠漣漣,率真的演繹,令人心酸。
劇情簡介:
蔡伯喈上京趕考音訊杳無,陳留郡連年災荒,趙五娘將服飾典賣,換米孝敬公婆,自食糟糠。婆婆卻疑她背地裡吃好東西,後發現媳婦吃的是糠,悔恨不已。
演員表:
劉文華 飾 趙五娘
張勝建 飾 蔡 母
馮誠彥 飾 蔡 公
《琵琶記.描容別墳》趙五娘為正旦代表角色之一,須演出激越悽愴的蒼涼之美,其唱腔表演皆具獨特之處。在描容、哭畫、拜別、囑託等情節中,盡見趙五娘與張大公的悲傷之情。
劇情簡介:
自蔡公、蔡婆吃糠噎死後,趙五娘決心赴京尋夫,臨行前用筆墨畫下二老淒苦遺容,張大公得知後以錢物資助,並於兩老墳前為其送行。
演員表:
劉文華 飾 趙五娘
張玲弟 飾 張大公
《折桂記.牲祭》永崑特有劇碼,表演風格粗獷質樸,與傳統崑曲大相徑庭。此折內容和演繹都很有「地氣」,草根味濃郁,平易近人的演出在農村格外受歡迎。
劇情簡介:
十八年前,丫環佩芝受員外污辱,產下一子,夫人認為己出,將佩芝打入灶房。十八年後,其子中狀元榮歸省親,佩芝喜不自勝,以為子不嫌母賤,親生子必定來認娘,不料等待她的卻是更大的不幸和辛酸。
演員表:
劉文華 飾 佩 芝
黃苗苗 飾 佩 玉
由騰騰 飾 佩 蘭
張勝建、李文義 飾 家 院
《西廂記.佳期》此折充份表現崑劇載歌載舞的特色。紅娘絞系狀的切步和擺腰動作,既有嗔怒,又顯柔美;唱【十二紅】時的身段舞蹈變化多姿。
劇情簡介:
書生張珙自見崔鶯鶯之後,朝夕思念。崔之丫環紅娘知情後,多次為雙方撮合,使張珙和崔鶯鶯得遂心願。
演員表:
由騰勝 飾 紅 娘
南顯娟 飾 崔鶯鶯
杜曉偉 飾 張 珙
《孽海記.思凡》此折由一人擔演,旋律優美流暢,身段繁重,姿態多變,為崑劇舞台常演戲碼。
劇情簡介:
少女趙氏,幼入仙桃庵為尼,法名色空,不甘空門寂苦,追求凡俗生活,逃下山去。
演員表:
由騰騰 飾 色 空
《玉簪記‧秋江》與其他劇種不同,永崑演〈秋江〉的主角並非潘必正和陳妙常,而是老船公和小船公。此劇將永嘉當地真實船工划船動作運用到舞台上,在農村演出中廣受歡迎,成為永崑常演劇目之一。
劇情簡介:
戰亂之際,陳妙常落入女貞觀為道士。書生潘必正因科考不第,無顏回家,到女貞觀投奔其身為女貞觀住持的姑母。潘陳二人一見鍾情,互通情愫,姑母發覺後,潘必正被逼再赴科考。陳妙常得知,僱舟追趕潘生,向他表白自己矢志不渝的愛情。
演員表:
黃苗苗 飾 陳妙常
杜曉偉 飾 老船公
劉漢光 飾 潘必正
呂德明 飾 小船公
李文義 飾 書 僮
《荊釵記.拷婢》元代柯丹丘《荊釵記》裡的一折,坊間鮮有演出,永崑卻堅持保留存演。此折情節簡單但包含著一個通俗易懂的典故:「打丫環、映小姐」,於民間廣為流傳。
劇情簡介:
貢元錢流行見王十朋聰明好學,便將自己女兒玉蓮許配給他。王十朋家道貧寒,其母以荊釵為聘。十朋得中狀元,丞相欲招贅為婿,十朋不從,卻被篡改家書,害玉蓮投江,被錢載和救起。〈拷婢〉一折述玉蓮的義父錢載和因懷疑玉蓮與梅香有事相瞞,拷問丫環梅香。
演員表:
由騰騰 飾 梅香
馮誠彥 飾 錢載和
南顯娟 飾 錢玉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