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 從溫州雜劇到永嘉崑曲 — 永嘉戲文的生命歷程
5月23日 在香港看海豐白字戲︰從村社祭祀到劇院觀摩
5月30日 漫談戲曲活化石 — 福建梨園戲
6月9日 遨遊河南賞豫劇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行政大樓4樓1或2號會議室
(講者:塵紓)
地處西南,文物豐盛。省內劇種也不算少,當中最大型者是滇劇。這個劇種其實是由三個獨立的聲腔組成。其一是源自秦腔的絲弦,其二是來自漢調的襄陽,其三是從徽調移植的胡琴。這三種聲腔與雲南本土語音及戲曲混合後卓然獨立,自成一家。
(講者:鄭培凱)
中國戲曲勃興於宋元時期,南戲文在元明之際崛起,在明代大放異彩,由溫州雜劇(亦稱永嘉戲文)傳播到江南各地,而使南曲得以發展成各種聲腔。元明以來,南戲文劇本蔚為大觀,有《張協狀元》、《拜月亭》、《琵琶記》、《浣紗記》等。崑曲在南戲系統中獨樹一幟,不但受文人雅士推崇,而且影響各地曲唱。永嘉崑曲即是崑曲傳回溫州地區,又與原本的地方南戲文結合的結果,在曲調唱腔及演藝方式上都有特色,而且保存了許多早期南戲的演藝風格,呈現了中國戲曲發展的歷史軌跡。
(講者:李小良、林萬儀)
先從白字戲與香港福(鶴)佬社羣的關係說起。繼以簡要的說明,配合錄像及幻燈片,讓觀眾透過直觀感受,了解白字戲的演出習俗,表演藝術,以及音樂特色。例子兼及儀式性及娛樂性的劇目,藉此展示白字戲從神功場合到劇院的面貌,為觀賞來自海豐縣的白字戲提供基本的背景知識。
(講者: 王韋民)
福建梨園戲自宋元時期出現,至今約八百年的歷史,分為上路、下南、小梨園三大流派,各有特色,並積累了深厚的歷史、文化、美學底蘊。被譽為「戲曲活化石」的梨園戲仍保存著不少自宋元以傳的南戲劇目、樂曲、表演程式,珍貴非常。透過梨園戲,我們可一窺古代戲曲高雅精緻的藝術風貌。
(講者:塵紓)
前稱河南梆子的豫劇,是省內流佈範圍最廣的劇種,但並非土產,而是從西北梆子移植過來。梆子戲自明朝流入河南時,由於省內區域廣闊,語音有異,因而形成不同流派的唱法,當中以豫東調及豫西調流播較廣。整體而言,豫劇重唱不重打。且讓我們細意品嚐豫劇的唱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