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裏乾坤 - 戲曲全接觸
【精采回顧-香江篇】
崑曲清唱藝術系列:崑曲清唱會及論壇
7月11日至12日(晚上)
崑曲清唱會
 
演出地點:油麻地戲院劇院
 
7月13日(下午及晚上)
崑曲論壇

1) 崑曲伴奏特色

2) 清唱藝術之承傳

3) 名家談曲

 
地點:饒宗頤文化館
 
 
 
 
 
 
名家唱論崑曲清唱藝術
 
崑曲以其獨特的歷史發展,幾百年來通過文人士大夫階層的參與,積累了豐富的演出劇本。例如高明寫《琵琶記》、湯顯祖寫《牡丹亭》,洪昇寫《長生殿》,紛紛記下了明清時期崑曲的輝煌,崑曲藝術因文人的參與而大大提高了唱、演的藝術水平和品位。崑曲清唱先於劇唱,崑腔改良而成為風靡上層社會的「水磨」雅曲,即得力於明中葉魏良輔、梁辰魚等一批文人雅士,並於明清兩代留下了豐富的曲唱理論。文人階層以清曲演唱的形式輾轉相傳,重於曲唱的研究,追求文字與音樂的完美結合,探討文字的聲韻,樂音的協調。因此,崑曲藝術流傳至今,不但見諸於舞台之上的演出,清曲演唱亦十分蓬勃。今年中國戲曲節主辦「崑曲清唱藝術系列」,以兩場崑曲清唱專場(油麻地戲院劇院)及三場崑曲論壇(饒宗頤文化館),讓觀眾從不同角度了解崑曲藝術。
 
五位來自上海、北京、南京、紐約及台灣的資深曲家:90高齡的甘紋軒(上海崑曲研習社社長)、歐陽啟名(北京崑曲研習社社長)、汪小丹(南京崑曲社社長)、陳安娜(海外崑曲社社長.紐約)、陳彬(水磨曲集崑劇團副團長兼藝術總監.台灣),除了與香港和韻曲社的正副社長(張麗真、陳春苗)及一群清曲後輩(趙衛、趙一凡、孫燕虹及何嘉硯)在首場清唱會獻唱了二十五支曲目,還出席主講以「清曲藝術之承傳」的論壇,可惜蘇州的周秦和香港的顧鐵華兩位老師因健康理由未能參與這次盛事。
 
十位來自江、浙、滬的崑劇精英(蔡正仁、張繼青、汪世瑜、梁谷音、姚繼焜、黃小午、王維艱、李鴻良、龔隱雷、吳雙)在第二場清唱會獻唱了包含了各個行當的二十二支曲目,聲情並茂,六位表演藝術家還為鄭培凱主持的「名家論曲」論壇擔任主講。而首場以「崑曲伴奏特色」為題的論壇,邀得王建農(簫笛)及戴培德(鼓師)擔任主講,由蘇思棣主持,最後龔隱雷還在王建農的簫笛伴奏下清唱助慶。
 
 
7.11 崑曲清唱會
 
由左至右:陳春苗、何喜硯、趙衛、汪小丹、陳安娜、甘紋軒、歐陽啟名、陳彬、張麗真、孫燕虹及趙一凡
 
 
7.12 崑曲清唱會
 
蔡正仁張繼青梁谷音姚繼焜
黃小午王維艱李鴻良吳雙
          汪世瑜(右)、龔隱雷(左)
 
 
7.13 論壇:崑曲伴奏特色
 
左圖:王建農(左)及戴培德(右)擔任主講,由蘇思棣(中)主持
右圖:王建農為龔隱雷清唱伴奏
 
 
7.13 論壇:崑曲藝術之承傳
 
由左至右:張麗真(主持)、陳彬、歐陽啟名、汪小丹、陳安娜、孫燕虹及趙一凡
 
 
7.13 論壇:名家談曲
 
Prev Media
Next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