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打造藝術節:為何、為誰、如何
文:陳國慧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經理
台北藝術節今年首設藝術總監,由當地資深劇評人耿一偉擔任。他在接受《表演藝術》訪問談到藝術節策劃方向時表示:「挑節目不是買東西,身為一個城市藝術節的藝術總監,你必須要親自為這個城市挑,為這個城市各式各樣的人挑,有時候不是有錢就好了……」
當藝術節成為亞洲不少城市趨之若鶩的文化產業模式,要思考的便不隻是找尋高質素的節目,而是藝術節與城市、藝術家和觀眾之間的關係──這一方面是內向的本土探索,同時亦要扣連國際的外向脈絡,致能在雲雲的藝術節外「生姿」。為何而做、為誰而做,影響著如何去打造一個有獨特性、具創意而可持續發展的藝術節,這對香港來說是很值得討論的文化議題。
「新視野藝術節」於2002年秋季首次舉辦,與「世界文化藝術節」隔年交替出現已漸漸為香港觀眾所熟知,亦吸引了不少本土以外的觀眾參觀。近年,兩岸四地的城市積極以不同方式和策略打造自己的藝術節,這些經驗對香港來說是重要參照。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今年特別策劃「節與城︰共生的可能與挑戰」亞洲交流座談會,邀請不同城市的藝術節策展人、學者及藝評人參與交流;我們期望這個平台能夠開拓未來更多互動和合作的空間。
在參與座談會前,大家不妨先讀讀導賞手冊內的文章熱身,我們特邀來自不同城市的藝評人、策劃人撰文深度探討個別作品,亦有兩篇專論宏觀藝術節的「Why &How」。至於後續討論,就留待在座談會「下回分解」了。此外,對應藝術節有關藝術、視野和發展的思考,我們點選了八個重要的關鍵詞作為切入點,令讀者可以從更多角度了解藝術節。本會很高興能夠再與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藝術節辦事處合作,出版和製作「新視野藝術節」導賞手冊;我們今年繼續與《信報》合作,讀者除了可在演藝場地免費取閱導賞外,它亦會隨部份《信報》免費附送。此外,我們亦為第六度舉辦的「藝評寫作導領計劃」注入了新點子,讓藝評的覆蓋層面能夠隨著教育和導賞的推廣,發展得更為開闊。
Username | |
Passwor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