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Inter-Face:面容x科學x藝術 跨界對談與裝置劇場系列
《界.面》以勘探面容的複雜性為基礎,橫跨科學、醫學、法醫鑑證學、視覺藝術、燈光藝術、劇場、音樂、認知心理學、人類學、生死研究,通過跨界換位的思維及不同形式的節目,在藝術和科學的異同之中,打開兩者各自的既定框架,重新認識和思考藝術、科學與當下纏結多變的世界,讓我們帶着新的眼光與步伐,在紛亂中迎向未知。
醫生與面容的自述 網上講座:
「從解剖枱到舞台」
小小的面部,面積只佔整個身體表皮的百分之五,卻是人類自我身份建構,以及人與人溝通的核心。陳一云以醫學與藝術的跨界背景,多角度審視何謂面容,面貌如何被遺傳病、腫瘤等影響,從古至今的醫學科學如何探究、檢測、量度面容,從而作出定義與分類。與此同時,面容在藝術中多樣化被呈現,光與影直接影響我們觀看與理解面孔。科學與藝術除了在技術層面的應用外,其分割與交叠之糾合關係將會慢慢被揭開。
日期: 4月21日(三) 9-10pm
主講: 陳一云 (病理科醫生、燈光藝術家、劇場工作者)
「5mm的距離」
面部與頭頸是最密集、最複雜的人體結構。一旦在面部頭頸位置發現癌症腫瘤,大多數需要手術徹底切除,並達致腫瘤與正常組織之間留有至少5毫米的距離。可是要在狹小的頭顱空間,在盡量不影響面容、主血管神經等重要結構及功能之下,即使5毫米也是對外科醫生的一大挑戰。陳英權教授將會分享其豐富的海外及本地頭頸外科行醫經驗,以及高科技手術研究所得,讓觀眾看見不一樣的面部世界,還有疾病背後有血有肉的生命。
日期: 4月28日(三) 9-10pm
講者: 陳英權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助理教授)
主持: 陳一云 (Drama Collaboratory 藝術總監)、張康生 (視覺藝術家)
(兩場講座將會展示手術、器官的相片或圖片,部份內容可能會引起情緒不安,敬請觀眾留意。)
此項目由香港藝術發展局「Arts Go Digital藝術數碼平台計劃」支持
Username | |
Passwor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