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閉上眼,體内喃喃不斷的聲音低鳴著,它隨著我的一呼一吸,失去重力在黑暗處飄浮。房間外的世界亮得刺眼,空氣湧進空洞的軀體,快要把薄如肥皂膜的皮膚撐破。
法國哲學家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在著作《空間詩學》中,以家屋意象類比人的靈魂,主張我們能透過回憶起家屋,學習安居於心靈深處,因為家「在我們裡面,而我們也在它的裡面」。在首次個人展覽《玻璃管內低聲說》中,藝術家盧可兒想像身體是一個房間,以一系列版畫、聲音和立體作品,描繪體內深遂之處。
人往往把聲音當作理所當然的存在,然而在嘈雜喧囂的城市中,我們有曾深度傾聽自己的聲音?在作品《In the Absence of…》及《在房間的一角》中,盧可兒把身體視為聲音的容器,借用聲音、物料與光影,重現身體的聲境(soundscape)。體內流動的聲音既是藝術家對自身經歷的親密解讀,同時亦是對外在環境的投射。隨著內與外的界線變陣擺動,一切明確的定義褪去,聲音迴盪於輪廓模糊、但充滿張力的房間。
在盧可兒的創作裡,聲音常化作幻影,反之亦然;藉版畫作品《無題》、《Sound on Paper I & II》和聲音作品《聲音雜記》,她展開一場貫通於視覺、空間及聲音的藝術實驗,以視覺召喚聲音回憶,利用聲音更新視覺想像。
絮語散落在畫廊各處,偶爾蜷縮在光影一角,或是窩進聲音的繭裡。
🔻展覽公眾活動
- 分享環節(約30 分鐘)
關於展覽作品的簡介、聆聽經驗、製作點滴、提問及討論。
- 聲音聆聽寫畫工作坊 (約30 分鐘)
參加者將專注聽覺,及聲音的特色、將之轉化為視覺繪畫作品。
詳情與登記👉🏻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eGyW7vN0p-IO8QSInhgJ5smuOqAfdl2nG2bD2R6xlBXDAOYA/viewform
Username | |
Passwor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