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藝術門榮幸呈獻上海藝術家陳彧凡個展《致知在格物》,展出的是不同系列的二維和三維作品以及精選的裝置藝術。陳彧凡的作品以探索區域地理學為主題,並研究其如何塑造人的感知。《致知在格物》邀請觀者關注人類意識的本質,強調我們與物的關聯,以揭示個人、社區和社會之間的親緣關係。
成名之作《木蘭溪》(2011)是陳彧凡與兄弟陳彧君共同創作的專案,深入研究藝術家們的故鄉福建省莆田市的河流木蘭溪,以其中人與物的遷徙模式作為靈感核心。該裝置是藝術家的標誌性作品,奠定了他日後鑽研自我認同的流動性的基礎。當我們無法再分辨藝術、文化商品和物件挪用三者之間的區別時,陳彧凡對外界利用藝術引發社會的任何積極變化持懷疑態度。相反,他的應對策略是向內求索。以新儒學的形而上學為原則(《格物致知》),陳彧凡從社會經濟學的角度激發出物性的新含義。
在截然不同的歷史、城市的持續發展,以及周遭頻繁的需求衝突等因素的影響下,人類的生存變得越來越不確定。到底如何才能有效地利用藝術作為練習自律的工具來恢復支離破碎的自我?藝術家指出:“空間不再是一個平面圖像,它是一種可以體驗到的有形的、心理上的存在。雖然物理空間的維度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通過藝術來塑造我們的精神和心靈空間。”
陳彧凡的藝術創作旨在喚起大眾的新思想和情感,讓觀者得以一窺藝術的變革潛力。他的二維作品在形式上混合繪畫和裝置,以傳達一種具適應性的狀態及開放性的解讀。顏色、點和線的移動適當地改變了我們對空間和時間的認知。
本次展覽中的作品以敘事的佈局陳列,從物質的統一性作為起點,到揭示藝術家通過對材料的運用來反思社會秩序。而接下來的章節,作品將重點放在我們對於非物質化時代中藝術的殘餘及衍生性的集體矛盾心理。《致知在格物》在為觀者提供開放式結局的干預下結束,有意識地為觀眾提供了一種踏上新的存在之旅的可能性,尋求精神哀悼的遏制,或者接受日益衍生的生活困境。
在《化一》中,陳彧凡巧用電烙鐵在一張紙上刻下小點作為日常生活的儀式感,這幅實踐冥想的作品表達了他對昔日家庭記憶和童年幻想的超然心理。觀者可在畫的中心看到一個立方體,暗示一個與社會隔絕的內部私人空間。此外,《時空的立方》採用夯土技術,將藝術家從300多年前的祖屋所拆除的牆壁碎片與泥土、稻草、蘆葦和丙烯顏料結合,製作成一個充滿情感牽連又看似平凡的容器,闡述人們對永恆和物質文化的渴望以及對其稍縱即逝的迷戀。《理想國》是一幅青蛙標本素描,左側微弱的青蛙輪廓圖像與右側的假想徽章並列。
《文明之棍》由多條獨立木棍組成,都是藝術家從亞太區主要木工分銷中心之一的莆田所收集的紅木邊角料製作。每條木棍使用不同顏色的木片來模擬不同社區融合成一個同質的整體。《把它拋向空中—自由的尺度二》代表在全球視野下女性權力的失衡,油彩在木板上的流動和方向意味著不斷變化和不穩定的狀態。《文明的切片1》將木制權杖切成相等組件並在平面以網格展示,從而解構一致性的概念。《不確切的風景—春》用顏料分層進行實驗,直到風景圖像的原始輪廓消失。在《衍生物》系列中,陳彧凡將各種媒介整合到一個簡單、質樸、單色的表面上,再以一種俏皮的方式重新排列。在此過程中,他將表面轉化為一個按比例排列的連續網格,模糊了繪畫和雕塑之間的界限。《厝》在風格上參考含木制元素和霓虹燈的聖物箱,表示紀念逝者的臨時場所。在作品《一、二、一、一、三……》中,一台自動打字機被放置在兩幅巨大的拱形白色畫作的中間,白光鼓勵著觀者進入一個原始未知的世界,在那裡寫下一個超越自我經歷的劇本。
更多詳情:https://www.pearllam.com/zh-hant/exhibition/《致知在格物》:陳彧凡個展/
Username | |
Passwor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