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使高牆聳立,重門深鎖,卻不能拘束樂聲的飄揚。音樂飛越大館監獄操場,掙脫了重重枷鎖,翱翔於夜空,越過邊界和海岸,呼起人性本能對美善的嚮往,猶如親善大使般打破籓籬,在旋律中締造和平。
備受愛戴的指揮及鋼琴家巴倫波因(Daniel Barenboim)及已故巴勒斯坦學者薩伊德(Edward Said)同樣熱愛音樂,更以他們的力量促進中東和平。他們共同創辦的西東合集交響樂團,招攬來自以色列及阿拉伯的樂手,透過每一次排練、演出、錄音及巡演,日夜肩並肩地相處、工作和演奏,印證了對音樂的追求,原來能夠成為彼此建立同理心、體諒和和解的契機。
大館非常榮幸於2023年11月邀得西東合集室樂團作為音樂節的駐留樂團。由樂團首席米高‧巴倫波因(Michael Barenboim)帶領其他八位首席演奏家呈獻兩場音樂會,演奏美國作曲家卡特(Elliott Carter)、芬妮‧孟德爾遜、貝多芬及舒伯特的作品,並參與外展活動,認識香港社區。觀眾亦在機會聆聽樂師親自分享在這個與別不同的樂團中的經歷,在「大館對談」中瞭解樂團成立24年以來的高低起伏,即場向樂師提問。
音樂節延續提倡本土藝術家的精神,邀請城中出色的音樂家演出不同節目。香港鋼琴家王致仁會與西東合集樂團的五重奏合作,在其獨奏會上聯袂奏莫札特的協奏曲。鋼琴家吳宇晴將接棒《坐看月起時》,在11月27日的滿月之夜以《月光奏鳴曲》為引子,勾勒出充滿她個人風格的節目。小提琴家王亮再度回歸,與合作無間的好拍檔演繹布拉姆斯瀰漫秋意的單簧管五重奏,再一路向東,隨巴托的腳步踏遍外西凡尼亞、羅馬尼亞、阿拉伯及土耳其,最後抵達狂歡的猶太婚禮,隨歌起舞。在週末期間,監獄操場會成為「管弦樂精英訓練計劃」新晉樂師大展身手的的舞台,讓年輕藝術家有機會策劃節目,與觀眾分享。
在每場音樂會前,洗衣場石階會舉行一系列演前活動,上演利蓋蒂(1923-2006)寫給一百台拍子機的《交響詩》,藉著此前衛又發人深省的作品紀念這位匈牙利先鋒作曲家的百年誕辰。
節目
20.11.2023(一)大館對談
21.11.2023(二)西東合集室樂團(香港首演)
22.11.2023(三)西東合集室樂團(香港首演)
23.11.2023(四)繪聲。王致仁鋼琴繪畫夜
26.11.2023(日)週末操場樂聚
27.11.2023(一) 坐看月起時
30.11.2023(四) 西東樂薈
20-30.11.2023(一至四) 利蓋蒂‧一百
西東合集室樂團以歌德《西東詩集》命名,由來自以色列和不同阿拉伯國家的年輕音樂家組成,在深受政治和文化紛爭困擾的現世中,以超越以巴衝突、促進人與人的互相理解為宗旨。2019年正值西東合集樂團成立20週年,樂團首席米高·巴倫波因為將團內演奏家與別不同的藝術和個性引入更細緻的室樂範疇中,成立了西東合集室樂團。在此次令人引頸以待的香港首演中,西東合集室樂團將在大館監獄操場演出兩場風格迴異的音樂會。
首場音樂會聚焦於兩度獲頒普立茲獎的美國現代主義作曲家卡特(1908–2012)。卡特的創作生涯超過75年,至逾百歲創作靈感依然源源不絕。是次選演的三首作品皆屬卡特人生後期之作。六首《幻象》系列作品中的《幻象IV》(2007)與貝里奧的《序列》相似,並充分展現他豐富的想像力。《Au Quai》(2002)標題的靈感來自荀白克的短篇故事《到碼頭》。《Duettino》(2008)創作於卡特百歲生日前,獻給同為作曲家的好友巴比特。
三首卡特晚期傑作之間加插了兩套標準室樂曲目中的作品,包括芬尼‧孟德爾遜直至1988年才被重新發現、極盡浪漫迷人的E大調弦樂四重奏(1834),及貝多芬一生中最受歡迎室樂作品之一的降E大調七重奏,作品20(1799)。
第二場音樂會獻上令人愉悅的全套舒伯特節目。兩套作品同樣染上深受舒伯特崇拜的貝多芬之色彩。舒伯特在創作降B大調弦樂三重奏,D. 581(1817)時模仿了貝多芬後期三重奏的形式,採用了像弦樂四重奏般的四樂章曲式編寫。F大調八重奏,D. 803(1824)則是舒伯特最大型的室樂作品,作曲家在貝多芬七重奏的藍本上加添了第二小提琴,使音樂更為豐厚。
節目一(11月21日)
卡特 │ 《幻象IV》給中提琴
芬妮‧孟德爾遜│ 降E大調弦樂四重奏
卡特 │ 《Au Quai》給巴松管及中提琴
- 中場休息 – (15分鐘)
卡特 │ 《Duettino》給小提琴及大提琴,第三樂章
貝多芬 │ 降E大調七重奏,作品20
演出長約1小時28分鐘,設一節15分鐘中場休息
節目二(11月22日)
舒伯特 │ 降B大調弦樂三重奏,D. 581
舒伯特 │ F大調八重奏,D. 803
演出長約1小時17分鐘,不設中場休息
現時定居柏林的香港鋼琴家王致仁,憑著別樹一格的演奏與過人的膽識,近年在樂壇穩步上揚。憑著對不同音樂風格的好奇心,他將於大館操場演繹橫跨三個世紀的舞蹈音樂,探索其中催眠一般的神奇力量。
致仁首先帶來巴格尼尼和李斯特兩位音樂巨匠的心靈對話:兩人皆在他們的時代分別以最擅長的小提琴和鋼琴創作出革命性的作品。李斯特受巴格尼尼頂尖的小提琴造詣啟發而寫成的《巴格尼尼大練習曲》,S141(1851)除了是歷來鋼琴技巧要求最高的作品外,更充滿著各種幾何形式的味道。
接著是拉摩的《琴與舞》:E小調組曲(1724)選段,以及尼曼(1876–1953)的《現代舞蹈組曲》,Op. 115(1929)。前者是來自18世紀的法國舞曲,而後者則包括五首深受爵士樂影響的舞曲,喚起人們對1920年代德國的嚮往。
最後,致仁將聯同西東合集室樂團合奏莫扎特G大調第十七鋼琴協奏曲,K453(1784)。是次演出採用由作曲暨指揮家拉赫納為鋼琴和弦樂五重奏改編的版本。透過即興演奏、爵士樂手法和以段落取材發揮,鋼琴家的好奇心在樂曲中表露無遺。套用致仁本人的話來說,就好像「用耳朵來喝香檳一樣。」
音樂節期間,大館將舉行王致仁繪畫作品小型展覽。與音樂會同步展出的畫作變化多端,包括人物、風景、夢境、虛幻的圖案,以及由音樂啟發的抽象形象,引領你走進王致仁兼收並蓄的音樂品味。
節目
李斯特│《巴格尼尼大練習曲》第一、四至六號,S141
拉摩│《琴與舞》:E小調組曲選段 (阿勒曼舞曲、吉格舞曲與輪旋曲 I & II、鳥鳴)
尼曼│《現代舞蹈組曲》,Op. 115
莫扎特│G大調第十七鋼琴協奏曲,K453(拉赫納為鋼琴和弦樂五重奏改編)*
鋼琴獨奏:王致仁
*合奏:西東合集室樂團
演出長約1小時10分鐘,不設中場休息
美洲的民間傳說中,常將十一月的滿月稱作「霜凍月」或「哀悼月」。這不禁令我們深思:我們到底失去了什麼?踏入寒冬,我們應該珍惜什麼?在冬至前最後一輪滿月的照耀下,香港鋼琴家吳宇晴將帶領大家從曾經囚禁無數身心的大館監獄操場出發,透過「坐看月起時」這個自省心靈的音樂旅程,與現世再聯繫。
吳宇晴現為香港創樂團聯席樂手,曾在檀格塢和亞斯本音樂節演出,並曾在香港電台第四台登場。音樂會一連串如此重視內心探索的曲目,由吳宇晴親自編排。音樂會前半部分瀰漫孤獨的感覺。開首貝多芬《月光奏鳴曲》的螢火之光漸被塞伊《黑土地》(1997)的黑暗淹沒。羅奇伯格哀傷的《回憶曲》(1972)輾轉至巴赫/古諾光明的《聖母頌》,讓觀眾接觸明淨神聖的境界。
節目後半部分從一眾相信「四海之內皆兄弟」的作曲家中選作,聚焦於與現世重新連繫。烏克蘭作曲家卡普斯汀的《變奏曲》(1984)展示了他對當時屬於蘇聯禁忌的爵士樂之熱情;布索尼重新改編的巴赫D小調《夏康舞曲》,打破了時間的限制;當代作曲家希格頓則從淡黃和火紅兩種顏色獲得靈感,透過鋼琴三重奏(2003),將聽覺和視覺聯繫起來。最後,音樂會以為室樂小組改編的蕭邦第一鋼琴協奏曲中樂章「浪漫曲」完滿作結。
節目
貝多芬 │ 升C小調第14鋼琴奏鳴曲,作品27之2,第一樂章
塞伊 │《黑土地》作品8
羅奇伯格│《回憶曲》
巴赫/古諾│《聖母頌》
─ 中場休息(15分鐘)─
卡普斯汀│《變奏曲》作品41
巴赫-布索尼│D小調《夏康舞曲》(改編自無伴奏小提琴第二號組曲,BWV 1004)
希格頓│鋼琴三重奏
蕭邦│E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作品11,第2樂章
演出長約1小時28分鐘,設一節15分鐘中場休息
鋼琴獨奏:吳宇晴
演出:許致雨(小提琴)、李祈(小提琴)、凌藝廉(中提琴)、包力卓(大提琴)及許裕成(低音大提琴)
音樂會以巴赫原為「樂器之王」管風琴編寫的D小調觸技曲及賦格曲揭開序幕,由小提琴家王亮獨奏。巴赫的音樂在不同的配器組合下皆能揮灑自如,而這首大家耳熟能詳的管風琴樂曲改編予形單影隻的小提琴後,磅礡的氣勢增添了一絲懸念。緊接下來,四位在香港管弦樂團與王亮共事的音樂家攜手呈獻布拉姆斯恬靜閒適的單簧管五重奏,此作深刻內斂,洋溢深秋和煦的詩意。
曲風一轉,氣氛更趨輕快。匈牙利作曲家巴托遠赴羅馬尼亞、外西凡尼亞和土耳其等地之偏遠地區,以原始錄音技術收集當地原汁原味的民族音樂。巴托孜孜不倦地分享這個大型研究項目的豐盛碩果,當中包括數首改編予兩位小提琴家演奏的舞曲。為音樂會壓軸的單簧管演奏家艾爾高則選奏由北歐作曲家戈蘭‧霍羅斯特改編的傳統克萊茲默曲調《齊享快樂》,當中多節單簧管獨奏華彩樂段極盡炫技之能事,勢將音樂會推向高潮!
節目
巴赫 | D小調觸技曲與賦格,BWV 565(為小提琴獨奏改編)
布拉姆斯 | B小調單簧管五重奏,作品115
巴托 | 44首雙小提琴二重奏,Sz. 98選段
傳統克萊茲默曲調| 《克萊茲默舞曲》第三首(戈蘭‧霍羅斯特改編)
演奏:王亮(小提琴)、桂麗(小提琴)、熊谷佳織(中提琴)、鮑力卓(大提琴)及艾爾高(單簧管)
演出長約1小時3分鐘,不設中場休息
Username | |
Passwor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