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設計文化放映

更衣記—香港電影旗袍戲服秀香港流行文化節

2024-01-14 ~ 05-05 ( 12:00 NN )
HKD 45
簡介

張愛玲曾說:「衣服是一種言語,隨身帶著的一種袖珍戲劇。」

戲服在電影世界裡不可或缺,是具敘事功能的符碼,既要烘托故事時代背景,又須串連角色的外型與內心。有別於模特兒身上的時裝以展示前衛時尚為主要目的,出色的服裝造型在於營造電影時空的氛圍,建構角色的外在形象,塑造人物身分、個性,築起觀眾腦海裡的第一印象。衣飾變換,甚至能夠顯露角色情緒、心境上的轉變。銀幕上的旗袍亦不例外,多樣的剪裁形制和千變萬化的設計,刻劃不同角色的輪廓,更展現出女星的東方美,今日看來仍令人讚歎。

旗袍,或稱長衫更為親切,其製作技藝於2021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正典化以前,它曾是香港女性的日常服裝,經常出現在電影裡。五、六十年代的時裝片,仿佛流動影像版的時裝雜誌,女星穿起度身訂造的時款旗袍,勾勒出優美線條,同時從剪裁、花紋、質料、裝飾的設計選取表現角色的內外特徵。儘管旗袍至七十年代日漸遠離日常,卻在懷舊題材的電影中成為充滿美感與歷史感的文化符號。

香港電影資料館現正舉行「更衣記——香港電影旗袍戲服秀」展覽,展示實物以外,將於明年一月至五月期間每月放映一部與展品相關的電影,呈現旗袍在光影中的美態與動感。五部選映電影包括:時值旗袍黃金時代的《新紅樓夢》(1952)、《畸人艷婦》(1960)及《香港之星》(日本:1962;香港:1963),不論是演繹現代版林黛玉、薛寶釵和王熙鳳的李麗華、歐陽莎菲、羅蘭,溫順少婦的樂蒂,抑或知性女子的尤敏,都身穿旗袍作為當時香港的流行服裝,藉不同的設計帶出角色身分與性格的差異。影片分別出品自長城、邵氏和電懋三大香港國語片公司,間接說明國語影壇在具規模的片廠系統下較能保留旗袍戲服。另一方面,以民國至五、六十年代為背景的年代片中,旗袍往往是重要的標誌。八、九十年代香港電影翻起復古風,《滾滾紅塵》(1990)與《阮玲玉》(1992)重構不同年代、地域的中國,呈現迥異的旗袍式樣,前者的沉色闊身罩袍呼應戰時東北背景,後者則以束頸高領、幾何圖案的窄身長旗袍再現三十年代上海時髦女性的曼妙身姿。旗袍戲服說出千言萬語,引領觀眾走進不同電影時空。

按此查看放映時間表
按此查看放映電影介紹

 

更多詳情:https://www.filmarchive.gov.hk/tc/web/hkfa/pe-event-2024-qp.html

 

- 主辦機構有權更改節目
- 節目內容並不反映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的意見

製作/參與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