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本納

孩童時期的高本納,在英國北部成長,因為天生口吃,父母安排他接受演講訓練,引起他對戲劇的興趣。成長後的他,到一所中學擔任戲劇導師,上世紀五十年代,他已成為一位官方認可的戲劇專家,在郡內不同地方為老師提供戲劇培訓。但他深明戲劇教育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因此更專注在兒童戲劇的發展,在當時的歐洲社會來說,他可說是戲劇教育的先驅。

70年代,他曾為當時新成立的Young Vic Theatre客席導演,後再以自由身劇場工作者的身份,繼續編劇、導演及戲劇教育工作,更曾到荷蘭、法國、比利時、埃及開羅等地執導,因此他習慣於以非英語的語言製作不同劇目。他偏愛喜劇,相信觀眾較容易接受喜劇,也易取悅觀眾入場。1984年請纓到香港出任中英劇團的藝術總監時,儘管團內只有六位演員,但他一樣要求嚴格。

他灌輸了雋永的戲劇手法讓團員撞擊新嘗試,由語言以至肢體動作,他故意配對演員,讓他們在演技上增添火花,能力得到延展,他更要求每位演員熟悉劇本內所有人物,他們互相支持,隨時可交換演出,也同時清晰掌握整個舞台的節奏及空間,讓台上演員一舉手一投足,都搶佔了觀眾的目光及感受到他們的一致性,這種影響深遠而成熟的共集(ensemble),奠定中英劇團往後廣為戲劇界公認、成就昭著也別竪一幟的演員表演方式,打造了中英獨有的劇團風格。以中英劇團團員的獨特共集為基礎,高本納導執多齣極具特色的佳作,包括《元宵》、《我係香港人》、《女大不中留》、《仲夏夜之魘》及《禧春酒店》等,成為中英80年代的代表作。

高本納來港擔任中英藝術總監時,亦沒忘記在英國累積了近30年戲劇教育的經驗,他將其心得應用於香港,在推廣劇團藝術路向的同時,他致力向年青人推廣戲劇教育,把翻譯劇作開展當年並未盛行的學校巡演,也致力於培訓戲劇教育的人才,包括在英國文化協會、香港藝術中心舉行教師工作坊,協助老師把戲劇元素應用於語言教學的課堂上。八十年代時他已獲委任為英國藝術局青少年戲劇委員會委員,協助策劃戲劇創作論壇,締造兩岸三地華文戲劇研討的肇始。

 

資料來源:中英劇團

活動推介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