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藝術展覽免費

____的月亮比較圓 | 中大藝術2024香港中文大學

2024-06-02 ~ 06-26
星期一至六:10:00 AM ~ 5:00 PM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1:00 PM ~ 5:00 PM
逢星期四閉館
免費
簡介

源自一句俗語說法,其他的地方月亮比較圓泛指「崇洋媚外」、「喜新厭舊」。這個展覽聚集了幾位在學期間曾經到海外作交換生的同學,目的地包括美國、英國、台灣和日本。在外地的一段時光令我們深深感受到「文化衝擊」 ( Culture Shock ) 與「反文化衝擊」( Reverse Culture Shock ) ——前者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指一個人到陌生的組織、文化或環境的時候,因為不適應不了解或不習慣,所以產生焦慮、緊張、困惑的感覺。在異地最常被問到的是「Where are you from?」一句善意的問候仿佛為我們的身分劃上界線,貼上外人過客的標籤。但當我們回到熟悉之地,又會因為脫離太久的關係,很容易會有不適應的感覺,造成反文化衝擊。因此,「那裏的月亮比較圓」的想法難免萌生,表達我們對彼岸的留戀。

在外地生活的經歷和差異性讓我們重新反思自身的立足點,無論是地理上,抑或是身分建構上,也衍生到對「無根文化」 ( Cultural Homelessness ) 的思考。當漂泊、離開原生地、無定向的生存狀態在當代社會環境下越漸普遍和無可避免,人們生理與心理上都傾向無根性 ( Rootlessness ) ——缺乏固定、穩定或永恆的本質,對自我的根源、歸屬存在疑問。對我們而言,旅行、海外經驗對個人演變和身分建構有著重要影響,令我們明白到無根也可以是一種選擇,一種對當下持有的開放性態度,一種不甘於定棲的生存狀態。走遍世界的浩瀚無垠、吸收海外經驗各處的養分而塑造一個完整的自我,是一個建構自我認知而不受地域限制的過程。

由個人的遠行經驗延伸到離家遠行的廣義思考,William Safran 的 "Diasporas in Modern Societies: Myths of Homeland and Return" 提出離散族群擁有的離散意識,一開始離開是一種選擇性行為,慢慢因為文化衝擊與反文化衝擊、個人心態、外在環境因素影響,「離開」這個心態變得理所當然。在變幻莫測的時代,離散從歷史上直指猶太人被趕離自己的土地、一種暗示暴力、壓迫、不道德的剝削行為,發展成今天廣義代表離開家園的人群。離散由被動式演變成大多是個人選擇、有目的性的行為。"Diasporic Consciousness" 可以翻譯為「離散意識」,指的是一種對於離散經驗的認知和理解,以及與原居地和目的地之間的身份和情感聯繫。它強調了離散群體的共同體意識和對於文化、歷史和認同的特殊關注。

是次參展人曾四散生活於世界各處,又再次重聚於此地,發現大家有著如離散意識般的共同點。看似擁有很多東西,接受了不同文化的薰陶,卻不能被歸類,是缺乏特定地方感或無法歸屬於任何特定地點的狀態或特徵 ( Placelessness )。離開與歸來的經驗,為參展人提供契機重新回想:期間不曾放下的是什麼?有什麼改變了?又有什麼從一而終地不變?希望參展人視海外經驗起點,重新審視不同文化對自己各方面所造成或明顯、模糊、內在或外在的影響。在緬懷那時那地的美好光景之時,從新思考,握著過去的碎片,在種種掙扎中覓立足之地。透過自身與地方(包括原生地與目的地)的特殊聯繫,思考地域性與個人身分認知的關係,以及地域性的距離與心理上的距離,以至延伸對「家」與「歸屬」的概念的開放性討論。

展覽名稱「____的月亮比較圓」之所以空出了地點,希望讓參展人和觀眾同時透過作品和展覽沈澱和反思所在所屬,或許這種歆羨的想法根本性原因、或許我們真正想念的,不只是異國的風景,而是心中對理想國度的嚮往,以及處於那種生存狀態中的自己。或許我們都是彌留在此與彼之間。此地彼岸,終究是漂泊。我們都是不屬於任何地方,只是在尋找心之所嚮。

 

更多詳情:https://www.instagram.com/p/C8G0dRrvCIU/

製作/參與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