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藝術展覽免費

幻覺日常 | 中大藝術2024香港中文大學

2024-06-02 ~ 06-26
星期一至六:10:00 AM ~ 5:00 PM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1:00 PM ~ 5:00 PM
逢星期四閉館
免費
簡介

Déjà vu 出自一句法國短語,廣泛地被認知為「即視感」,意思為「已經看過」,直指一種對曾於某處看過的某畫面或經歷過的一些事情抱有似曾相識的微妙感覺。這種感覺令人對當下的瞬間感到熟悉,甚至確信當下經經歷過。

Déjà vu(即視感)有多種解讀方法。在科學角度普遍被認為是左右腦的訊息處理突然不協調所致,但在神秘學的研究有更多解讀。例如「夢境碎片論」提倡即視感是啟動了潛意識中相關夢境記憶碎片;「前世記憶論」提出即視感出現在記憶因為面對巨大資訊量而導致存儲出現了短暫的混亂,導致大腦把剛得到的訊息當成了久遠的回憶;甚至是「宗教神諭論」和「平行宇宙論」提出即視感召喚出超自然的、屬於或未來或連接其他次元的記憶。尤其是即視感本身的不確定性容許不同學說的解讀,更提供不同面向讓參展人重新審視自己對即視感的理解和信念,根據自己的個人經歷而反思與自身的個人連結。

愛因斯坦提到,過去、現在、未來之區分只是一種幻覺(或錯覺)。有更多的科學家認為,人類所認識的時間是一種幻覺,是人的思維結合記憶的結果。哲學家麥塔格特 ( J. M. E. McTaggart ) 在他的論文《時間的非真實性》 ( The Unreality of Time ) 中思考時間的本質和不真實。我們或許可以透過相對的角度看待過去、現在、未來在時間的定位,任何時間在不同時刻都是「過去」、「現在」與「未來」,理論上不會交疊。但Déjà vu(即視感)正正打破了時間固定的線性思維,讓某個可能曾經存在或不(或未)存在的瞬間插敘式出現在當下。在平平無奇的日常,Déjà vu(即視感)為我們帶來對現實頃刻的重塑,挑戰我們對事實與幻覺似是而非的感知。

究竟那個瞬間存在嗎?一個瞬間存在與否需要什麼憑證?不能被量化、沒有實際可見的東西,能成為存在過的憑證嗎?換一個角度看,這種既視感是否在暗示一些過去或未來被遺忘、又或即將到來的時刻?

我們嘗試把Déjà vu(即視感)的瞬間視為一個現實的裂縫、時間的缺口,以此連結過去、現在、未來。日常似是一個不斷重複的循環,這種即視感就像跳出箇有的邏輯機制,成就我們對於時間線的跌序與落差的想像。展覽透過作品對Déjà vu作出解讀,重新建構對線性時間、現實的理解,在不以為然間經歷日常幻覺。

Déjà vu(即視感)是一種打破半永久狀態的可能,在轉眼即逝間來去匆匆,可以以「再見/再訪」的概念作為聯想和演繹的根本依據——再見可指「revisit」,重新記起、回想、經歷過往,再次將過去重現眼前。這種「再現」呈現一種重複性,但記憶是不可靠的,即視感也許只是一種幻覺,但現實與即視感之間的微毫差距讓我們延伸對現實、虛幻、甚至意識與無意識所建構的空間的可能性。

這個展覽的參展人必須在中大藝術2024參與其他展覽(作品展、其他策展、畢業展),並製造與該作品相似的另一件作品放於此展覽。其相似性在於視覺呈現,配合觀眾的動線選擇,讓觀眾在短時間內經歷Déjà vu(即視感),令觀眾在整個中大藝術2024展覽中產生似曾相識的感覺,在當下同時經歷過去與未來。同時作品也可以獨立存在,並不是另一件於其他展覽出現過的作品的直接複製品。因此,希望透過這種即時Déjà vu(即視感)的視覺經驗,挑戰固有的展覽觀賞過程。以人為的方式製造Déjà vu(即視感),可以讓參展人以各自的方式捕捉和呈現即視感的微妙之處,作品將探索各種可能的解釋和原因,從記憶的迴圈和大腦神經活動到時間的非線性性質。作品充滿對照 ( mirroring ),觀眾將有機會體驗到那種奇怪而熟悉的感覺,就像回到了已認知的過去或者進入了一個平行的現實,被帶入一個虛幻的世界,挑戰他們對時間和現實的認知。

 

更多詳情:https://www.instagram.com/p/C8G0kvUPM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