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哈的管風琴作品中包含許多鉅作,卻因為樂器及場地的限制而鮮為人知,於是有許多鋼琴家如李斯特(Liszt)和布梭尼(Busoni)等都會把巴哈的管風琴作品改編給鋼琴彈奏。這個做法,首先可以將管風琴音樂普及化,另外亦可以在編曲的過程讓巴哈的音樂更加善用現代鋼琴的優勢,用上更廣闊的音域、更多彩的音色,就像添加了一點浪漫派的光環,令音樂更容易入耳。與此同時,巴哈的管風琴音樂是完全圍繞著他的宗教信仰而寫的;雖然改編的過程可以令音樂更浪漫,但音樂的題材卻似乎跟我們現代社會的價值觀距離更遠。這矛盾是必然的嗎?如果跟巴哈沒有一樣的宗教信仰,那麼我們有其他方法去感受、欣賞他的音樂嗎?
音樂會的曲目包括:管風琴彌撒曲(選段)、C小調管風琴前奏與賦格曲(BWV 546)、第三首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BWV 1005)、D小調管風琴觸技與賦格曲《多利安》(BWV 538)。音樂會的樂曲都是由熊韋皓改編;節目長約2小時15分鐘,包括中場休息。
更多詳情:https://sites.google.com/site/shungbach/concerts/2024-07-02-transcribing-bach
Username | |
Passwor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