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以來,「鼓之舞之」記錄了人類從原始社會走到農耕文化,以擊鼓通神、祈求豐年的祭祀崇拜。
《鄉鼓鄉情》意在探索今日鼓舞的流傳,揭開鼓舞文化的原始神秘色彩。鼓,除了作爲道具或打擊伴奏樂器,功能上它更是超越本身的想像。我們將透過「鳴鼓祈福」、「奏鼓韻起」、「叫鼓示意」和「擊鼓傳情」四個鼓舞主題,八場舞蹈講座及工作坊,逐一為大家揭露,鼓在舞蹈中所擔任的奇妙角色。
《鄉鼓鄉情》除了有豐富的圖像和文字資料介紹,亦設有舞蹈示範及錄像欣賞;此外,學員更能即時隨著講解,現場跟隨鼓的敲擊舞動和學習。從鼓的製作材料、造型,乃至整個鼓舞形式的規範、演變發展,到風格的形成,我們期望通過對鼓舞文化特徵的探索,啓發大家對各民族的歷史背景和地域文化的瞭解,加深舞蹈的情感,更投入和掌握舞蹈的情懷和意義。
(粵語講授)
鳴鼓祈福 — 苗族銅鼓(5月7、14日)
在苗族文化中,鼓是祖先神靈的象徵。它在祭祀祖先的儀式中,作爲祭祀和樂舞伴奏,成爲整個活動的核心。
「鳴鼓祈福」將從銅鼓的來歷與其鼓面紋的文化流傳講起,認識苗族歌舞的文化傳承,並透過銅鼓敲擊節奏,介紹苗族舞蹈的表演特點。
奏鼓韻起 — 朝鮮族長鼓(5月21、28日)
長鼓既為朝鮮族的傳統伴奏樂器,作爲舞蹈道具,它更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融舞蹈與鼓樂為一體的「長鼓舞」,為朝鮮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間舞蹈表演。
「奏鼓韻起」除了介紹長鼓的構造和演奏方式,將集中各種節奏的特點介紹,配合與舞蹈運用的講解,捕捉舞蹈韻律和神韻的表演特點,提升對舞蹈個性的掌握。
叫鼓示意 — 東北秧歌大鼓(6月4、18日)
在東北秧歌的「走相」、「穩相」和「鼓相」主要律動表現中,「鼓相」是表達人物思想的重要手段,不同性格人物則運用不同的叫鼓。
「叫鼓示意」將通過鼓相中典型的叫鼓介紹,包括「一鼓」、「二鼓」、「五鼓」及「十二鼓」,認識和瞭解不同人物性格的叫鼓特點,更加生動地表現秧歌中的人物角色。
*學員需自備兩條中國舞八角巾或手帕。
擊鼓傳情 — 安徽花鼓燈鑼鼓(6月25日及7月2日)
對安徽花鼓燈有這樣一個説法:「鑼鼓一響,腳底板就癢。」鑼鼓既是花鼓燈的傳統伴奏樂器,也是花鼓燈舞蹈的靈魂,它牽動著舞者的動作和情緒,生動靈活地傳達人物的各種情感。
「擊鼓傳情」將重點介紹形象而傳神的花鼓燈鑼鼓點,透過捕捉各種鑼鼓點的特徵,從而更形象地演繹舞蹈的神情。
*學員需自備一把摺扇,以及一條中國舞八角巾或手帕。
講者及導師
鍾晶,資深舞蹈教育工作者,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史論)文學碩士,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現為香港藝術發展局(舞蹈藝術)審批員,香港藝術行政人員協會執行委員,香港演藝中心總監,香港當代青年舞蹈團團長。鍾氏從事舞蹈教育二十載,多次應邀擔任有關中國舞蹈文化專題講座及舞蹈工作坊;亦為香港舞蹈聯盟編制的《舞緣‧舞故》撰寫「香港舞蹈教育」一文。自一九九五年開始,兼任香港演藝學院舞蹈學院及各大專院校舞蹈講師及導師。曾多次擔任各區舞蹈比賽之評判,及代表香港遠赴美國、英國等地,為推廣中國文化作舞蹈巡迴表演。
備註:
學員需穿著鬆身衣褲及軟底舞蹈鞋
參加6月4及18日之學員需自備兩條中國舞八角巾或手帕
參加6月25及7月2日之學員需自備一把摺扇,以及一條中國舞八角巾或手帕
Username | |
Passwor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