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畫在我們的生活裏反映了什麼?繪畫是一個習慣,是追求,亦是關於思考的訓練,而更多時候畫作記錄和保留了我們對於身邊的感受,甚至乎讓我們照鏡子般看到畫者的真實。
在樓高人湧的城市節奏中奔馳,我們需要對話來清晰自我的想法,排除自身局限達致心靈的自由。什麼是心靈的自由和內在空間?透過兩位藝術家(油畫家翟宗浩和銅版畫家柴絵理香)的視覺創作,可以帶來生命自由和內在空間的相互和連結的可能嗎?
展開這場心靈對話的源起
在資本主義的社會秩序,工業化生產和社會資本累積循環的快速化,我們在消費中追求速度和新鮮感。在數位化的社會裏快捷地接受訊息變得容易,生活的經驗被壓縮甚至碎片化。
西方社會經歷了300年的時間,來體驗資本的轉型。波希米亞階級出現讓自由主義思想誕生。科技的革新伴隨浪漫主義出現,當時「為藝術而藝術(Ars gratia artis)」思潮一面強調帶科學性的理性客觀,另一面則強調個人的覺醒。當代藝術身處於資訊爆炸的數位時代,比較其他時代的工藝藝術更有概念的追求,強調個人自主思考(intellectual thinking)。
當代藝術家翟宗浩和柴絵理香不僅以畫作探索了外部物理世界的呈現,還調查了內部思維。在這個特定的時刻和地點,展覽試圖就不同文化背景和藝術媒介之間尋找視覺聯繫和記錄的可能性。展覽展示了他們如何在複雜的觀察和內在的複合性之間取得平衡。
透過以繪畫再現記憶
繪畫這表達方式,講求畫家極其細緻的觸覺和複合的觀察力,作品剖析出藝術家的想像力及他們與當下的互動。
翟展出了他的少量手稿以及全新中型油畫作品。在香港樓多山少的錯覺裏,翟找到大嶼山、火炭的山巒作主題(subject matter),山峰和水影交錯,以搶眼的色塊主導觀者的視覺,以熟練的線條去扣緊對自然的聯想。他的繪畫的主題清晰具象和客觀、卻又不似現實存在的風景中,更像是擷取內心景色的繪畫。他的油畫風景裏有一些東西是刻意被忽略的;高樓大廈、大型商場這些常見的香港景色並不是他找的香港風土,他不停地在尋找自然風景。作為看畫的觀眾,個人視覺被放大,講求的是不一樣的生活細節和節奏。
柴絵作品了亦同樣反映了當代個人的視覺,她以碳筆畫和銅板畫作媒介,重新收集關於過去和記錄現在。她從堆砌一些幾何圖形,以空間作聯想,建構不能觸碰的地境。以符號代替記憶和想法,作品更講求面對記憶的感受性。藝術家試圖以浪漫的方式去接洽緊迫的物理世界,畫中彷彿展示了以無邊際的異度空間。幾何維度、記憶符號、延綿婉曲的線條、不可思議的臉孔,柴絵精細的輪廓線看似十分容易辨識,又似需要有多種解讀的心思。
量子時代中關於模糊的解讀
量子時代充滿變動性、不確定性和模糊性。翟和柴絵看似逆流而行,推崇更深入的生活經驗,試圖捉緊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在捕捉的同時他們亦都體現了當代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模糊性是 (視覺)語言中不可或缺的特質,可以豐富我們在溝通時的一些意象。(1)
本展試圖讓兩位不同媒介的藝術家(油畫和銅板畫)進行溝通和對話,尋找視覺藝術在當下世界的個人空間維度,探討和反思藝術以自然作為靈感及有限的連繫,讓觀眾打開眼界進入的藝術家充滿感性的思考。
註(1):在《模糊的歷史(2002)》中,德國藝術史學家烏利西(Wolfgang Ullrich)提到「銳利」與「模糊」事實上是在19世紀攝影術發明以後,才發展出來的術語。
Username | |
Passwor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