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藝術文化講座活動

[落草為藝]第五回:90後非學院派「藝術家(?)」/「搞手」 ── 探索、實踐與成長路影行者

主要分享者 ( 影行者棚仔小隊 )、主要對談者
九龍區 ( 成功報名後通知 )
2025-02-22 , 03-01 ( 2:00 PM ~ 5:00 PM )
 
自由定價
( 以支持影行者的日常行政運作及場地租金,建議金額HKD 80-100 )
簡介

「藝術」於不同背景的朋友來說,可以是南轅北轍。

如果用語言去演繹光譜的闊度,可以由「睇唔明、唔關我事」開始,漸變去「幾好玩、好放鬆」、「我表達到自己/我明多咗佢想講咩」、「美學追求」、「生活是藝術」、「藝術是反抗」等等……

3位沒有受正統藝術學院訓練的朋友,不約而同地以影像進入不同的本地社群,以影片作為對話媒介,希望身邊的朋友能藉着影片了解該社群的處境。隨着日子推移,她們都做了不同的嘗試,各有發展。在2024年,她們參加了「見㠀——年青教學藝術家培訓計劃」第三階段的社區實踐徵集,分別進行了「用身體傾傾計」和「絹流餘印」這兩個項目,以影片以外的媒介作了新嘗試。

她們開初是如何看待「影像」這個媒介?在以影像作為「藝術介入」期間,她們有何觀察、思考和學習?她們在社群中的發現,與個人生命軌跡,是如何相輔相成(i.e. give and take)?

隨著時間推延,她們怎樣理解自己的參與?怎樣理解自身和社群的關係?又為什麼覺得「意覺到自己的藝術/文化/社會資源,甚至社會位置與社群對象不平等」是重要的? 她們又怎樣理解自己製作的影像,後來為何會有藝術媒介的轉換?「藝術」在不同階段,對她們來說有何不同?

邀請大家沿著3位的成長脈絡,回顧她們在不同階段在社群中的參與和創作,互相傾偈、發問。

*活動設即場手語翻譯

/////////\\/

〔第一場〕:「成日行孖咇,到底佢哋有幾sync?」── 小隊之間的(經驗/思緒)分別與成長

分享者以往創作或項目:《樹下絹流》、《布.小販.棚仔》導賞團 、「絹流餘印」項目

日期:2025年2月22日(六)
時間:1400-1700

/////////\\/

〔第二場〕:「齋諗搞唔掂嘅嘢,直接用身體去感受就明咗」── 由「道理」到 (non-)happenings,make statement的不同形態

分享者以往創作或項目:《(新聞不會告訴你的)移工故事》、《目聽心聲》、「用身體傾傾計」移工 x 聾人即興舞蹈計劃

日期:2025年3月1日(六)
時間:1400-1700

更多分享者簡介及詳情:https://comartforum.wordpress.com/round5/

 

更多詳情:https://www.facebook.com/share/15tfa8PSRt/

製作/參與人員
主辦影行者
 
22/2 第一場
主要分享者 ( 影行者棚仔小隊 )張詠儀 , 蕭朗宜
主要對談者吳樂希
 
1/3 第二場
主要分享者吳樂希
主要對談者蕭朗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