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酷兒藝術?酷兒藝術如何在香港萌芽、成長,並與時代的風潮交織出其獨特風貌、綻放異彩?從被凝視到創造、從深櫃到粉紅經濟、從身體政治到社會倡議,酷兒藝術遊走於不同媒介,在邊界中書寫抵抗的語言,為「文化沙漠」注入源源不絕的生命力。
由鮑藹倫策劃的《香港酷兒藝術的文化地景》講堂將帶領學員一起探索香港酷兒藝術的歷史脈絡與當代意義。講堂特別邀請八位來自不同年代的香港酷兒藝術家及策展人,回溯他們的創作生涯與文化實踐,橫跨多種藝術媒體,包括影像、行為藝術、跨媒體的創作等,層層剖析酷兒藝術的多重面向,展示性/別邊界上的多元可能性。
作為全港首個梳理香港酷兒藝術發展的講堂,不侷於回望歷史足跡,更希望在對話中為當下的酷兒藝術及同志運動帶來新碰撞及啟發。適合對香港藝術、同志發展及文化探索懷抱熱忱的您,與我們在本地酷兒藝術的文化地景中漫步,尋覓身份、創作與時代的共鳴。
【講堂簡介】
10/5 ⪢ 時代及科技變遷:從新媒體到數位媒體
「酷兒藝術」應該從何說起 —— 我們能夠,或應該定義酷兒藝術嗎?在科技革新的浪潮與時代更迭中,酷兒藝術如何在香港萌芽?本節將引領學員穿越媒介發展軌跡,從新媒體到數位媒體,探索不同時代的藝術家如何揉合新科技,透過autobiography等形式,訴說身份認同與社會倡議的故事,增加LGBTQ在社會的representation。
關鍵詞:#video activism #gen XYZ
嘉賓:
Dr. Anson Mak (She/her)
影像及聲音藝術家、策展人,同時為「前互聯網時代香港同志印刷品檔案館」策劃人。麥海珊的創作媒介跨越流動影像、攝影及聲音藝術,以實驗性紀錄片及超8毫米菲林(Super 8 film)探索香港的空間、記憶與身份。近期展覽包括WMA「查無此人」個人展覽。
Dr. Winnie Soon (they/them)
生於香港的藝術家及程式編碼者。現任倫敦大學學院(UCL)斯萊德美術學院(Slade School of Fine Art)藝術與科技學士課程主任兼副教授。孫詠怡的研究與實踐專注於運算文化,探索queer code、coding otherwise等議題,關注科技在文化與社會中的影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5 ⪢ closet to corporate: 酷兒藝術與商業
當酷兒藝術從私密的自我表達步入商業機構及公眾視野,要如何在流行文化與粉紅經濟的交匯處找到定位?這些機會如何影響LGBTQ+社群的文化?本節將聚焦酷兒藝術家與策展人如何透過集體創作、合作模式與機構支持,將藝術轉化為文化影響力與經濟動能。我們將探討策展實踐如何形塑酷兒藝術的公共形象,並審視商業化與倡議間的微妙平衡。
關鍵詞:#Collectives #cooperations #Institution #Curating #Pop culture #Pink Economy
嘉賓:
Joseph Chen King-yuen (they/them)
藝術家、策展人及Eaton Hotel文化總監,以其跨領域的創作與文化策劃聞名,曾策劃多元的文化項目,將酷兒藝術融入酒店的公共空間,打破傳統藝術場域的界限。
Dr. Isaac Leung (He/him)
藝術家、策展人、前Videotage主席,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曾策劃「40 Years of Video Art」及「One World Exposition」等國際項目,推動新媒體藝術的跨文化對話,去年受藝發局委約策展了第一個本地藝術家與AI 合作的聯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5 ⪢ 凝視、自我表達與身體政治
凝視如何框定身份?身體如何成為酷兒藝術的戰場與畫布?本節將透過兩位藝術家的作品,深入探討酷兒藝術家如何透過時尚、設計與身體展演,挑戰性別規範與社會邊界,探討不同身分認同與多元交織性等議題。從服裝的符號到肢體的語言,我們將審視酷兒藝術如何以自我表達為核心,推動身體政治的倡議,為多元身分發聲。
關鍵詞:#Design #fashion #Body identity #inclusion #intersectionality
嘉賓:
Kary Kwok (He/him)
藝術總監、攝影師及獨立刊物出版人,以攝影與時裝為主要媒介,探索酷兒身份與文化表達。曾出版《TA》,一本聚焦LGBTQIA+及非二元性別議題的社群刊物。近期為歌舞劇《搖滾芭比》擔任形象設計。
小芳 (she/her)
裝置及表演藝術家,藝術共住空間 c.95d8的共同創辦人。c.95d8以「crip art」為核心,策劃Crip Art Residency,去年於Eaton Hotel舉辦「夬兒」展覽,讓crip art走進主流藝術界,挑戰社會的健全主義。小芳以身體作為創作媒介表達所思所感,過去的作品包括《I’m Fine》、《Thesquirm》及與Art Basal展出的《探》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5 ⪢ Art as Resistance: 藝術與社會變革
在被譏為「文化沙漠」的香港,70年代的酷兒藝術家為本地注入了不少文化活力。本節將回溯由酷兒藝術家創立的早期藝術文化組織,探討他們如何從藝術走到倡議,挑戰壓抑的社會規範與政治張力。上一代及當代藝術家的進路有何殊別,發展新世代的議題倡議?讓我們一起思考藝術及社會改革之間的關係,展望酷兒藝術在香港的未來。
關鍵詞:#Queer Art Politics #Activism #Community #Feminism #Cyberfeminism
嘉賓:
黃嘉瀛 Wong Ka Ying (she/her)
藝術家、策展人及藝評人,現為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博士生。創作涵蓋寶麗來攝影、拼貼、絲網印刷、繪畫、表演及社交媒體,關注性別平權、酷兒身分、身障者、少數族裔及勞工權益等議題。曾於M+、大館當代美術館及Para Site等地展出作品。
陳可樂 Holok Chen(they/them)
「很久以前,有一群外星人在宇宙中遊盪,渠等隱藏在裂縫之間⋯⋯」
陳可樂以臆測性寓言與虛無龐克論盡危脆生命、遷異和不順服。彼過去的社群協作包括實現會社、Wrong Side Café 、VeryMK天台農場、逸東驕傲月2024開幕表演和工作坊、「油麻地的兩萬種死法」導賞和展覽,以及詩歌《生之難》(2021)。藝術家這個中性的角色受科幻片和馬戲團演員啟發,表達了深深的失落和憂患。
「我之所有俱在身;坎坷至星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講堂設計及導師:
鮑藹倫 Ellen Pau (she/her)
香港酷兒藝術及新媒體藝術先驅,Videotage與Microwave International New Media Arts Festival的共同創辦人。她自1980年代起以超8毫米菲林開啟藝術創作,作品跨越錄像、裝置與新媒體,探索性別、身份與社會政治,代表作包括《Recycling Cinema》(1998)與《Bik Lai Chu》(1993)、《A Matter of Me and》等。2018年,她於Para Site舉辦首次香港回顧展《當家當當家:鮑藹倫回顧展》。
在本系列講堂中,鮑藹倫將以策劃人及導師身份,帶領學員探索香港酷兒藝術的歷史與當代實踐,分享她在藝術與社群組織的經驗,引導學員從酷兒與女性主義視角,審視藝術作為推動社會變革與對話的力量。
Username | |
Passwor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