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戲 : 《夫妻觀燈》片段
黃梅戲是安徽和湖北主要的地方戲,也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表演質樸真實,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夫妻觀燈》為黃梅戲的經典之作,刻畫了家住安慶懷寧大橋頭鎮的王小六夫妻,正月十五與眾鄰居上街看花燈,過程中發生的有趣小插曲。整個戲歡歌載舞,表現了農民在豐收後的喜悅心情和生活情趣。
湘劇 : 《琵琶記.描容上京》
湘劇是湖南省的主要地方戲,流行於長沙、湘潭一帶,源於明代,在發展過程中形成包括高(高腔)、低(低牌子)、昆(昆腔)、亂(亂彈)的多聲腔劇種,用中州韻而又富有鄉土特色。《琵琶記》是湘劇傳統高腔大戲,敘述蔡伯喈新婚不久,別家赴京應試,得中狀元,卻被迫入贅相府。父母卻在家鄉連年干旱中死於飢荒。《描容上京》一折講述蔡妻趙五娘描繪公婆遺容後上京尋夫,鄰居張廣才仗義送她於陽光道上。
錫劇 : 《珍珠塔.跌雪》
錫劇是江蘇省的主要地方戲之一,流行於江蘇南部、上海、浙江北部、安徽東南部等地。它由常州、無錫一帶的「東鄉小曲」經過曲藝「灘簧」階段發展而成,極富江南水鄉民間音樂特色。《珍珠塔》為錫劇代表劇目,講述相國之孫方卿因家道中落,去襄陽向姑母借貸,反受奚落,表姐陳翠娥贈傳世之寶珍珠塔,助他讀書。至方卿得中狀元,先假扮道士唱道情羞諷姑母,後姑侄冰釋前嫌,方卿與翠娥結親。《跌雪》一折刻畫了方卿向姑母借貸遭拒,歸家途中大雪封山,飢寒交迫,又被強盜搶走珍珠塔後的場景。
秦腔 : 《打神告廟》
秦腔是現存最古老的戲曲劇種之一,流行遍及中國西北地區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青海、新疆、內蒙古等地,源於陝甘一帶地民間曲調和宋金元地鐃鼓雜劇,形成於明代中葉,對之後各地梆子聲腔的形成大都有直接影響。秦腔的表演誇張中不失樸實、粗獷中透出細膩,深刻而動人。
《打神告廟》出自秦腔傳統劇目《王魁負義》,講述落魄書生王魁凍餓昏倒雪地,為名妓敫桂英所救,二人結為夫妻。王魁赴京趕考前,二人到海神廟盟誓,互不負心。結果王魁高中後卻送來一紙休書。桂英悲憤欲絕,來到海神廟控訴。
淮劇 : 《祥林嫂.問天》
淮劇,又名江淮戲。流行於江蘇、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區。起源於江蘇鹽城、阜寧一帶,由當地民間曲調“門談詞”和香火戲結合,並吸收徽劇的表演方法和劇目發展而成。風格樸實、粗獷。淮劇《祥林嫂》改編自魯迅小說《祝福》,講述了祥林嫂悲劇的一生:新婚“剋夫”,只得被逼嫁給年幼的小叔,後又被賣給山林獵戶賀老六,逃婚被抓,以死抗爭,最終卻又因同情老六而順從,原以為善良忠厚的老六能帶給她幸福,不料唯一的兒子阿毛被狼叼走,老六又傷寒病逝。屢遭變故被視為災星,祥林嫂就連為奴為僕都遭人嫌棄,為贖「罪孽」,她傾盡血汗錢「捐門檻」買平安,最終卻還是被主人掃地出門,在充滿祝福聲的大年夜凍逝於風雪中。《問天》正是表現祥林嫂在大年夜,聽見家家戶戶的爆竹聲,悲憤地向蒼天詰問自身命運。
川劇 : 《李亞仙.刺目勸學》
川劇,流行於四川全省及雲南、貴州部分地區,歷史悠久。在聲腔上包括外省傳入的高腔、崑腔、胡琴、彈戲和四川的燈戲五種聲腔藝術,其中高腔部份遺產最為豐富,藝術特色也最顯著。《李亞仙》講述長安歌妓李亞仙與官宦子弟鄭元和之間的愛情故事。《刺目勸學》是全劇最經典的一折,為鼓舞沉迷情愛、懶於仕途的鄭元和讀書取功名,李亞仙不惜自刺雙目勸學,使鄭元和突然自溫柔鄉裡驚醒。
揚劇、越劇 : 《梁祝.十八相送》
揚劇流行於江蘇省的南京、揚州、鎮江一帶和安徽省的部分地區及上海等地。它以揚州民間歌舞小戲花鼓戲和蘇北民間的香火戲為基礎,吸收揚州清曲、地方民歌小調而最終成型。此折中梁山伯的扮演者主要演唱揚劇。越劇主要流行於浙江、上海、江蘇、福建等地區,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由浙江嵊縣一帶民謠、山歌在余姚秧歌班的影響下發展起來,並逐步吸收紹劇唱腔和京劇身段。曲調細膩婉轉,長於抒情,多以「才子佳人」戲為主。此折中祝英台的扮演者主要演唱越劇。《梁祝》是中國傳統藝術最著名的母題之一,很多戲曲劇種都有此劇,祝英台女扮男裝他鄉求學,為木訥善良的同窗梁山伯而情竇初開,《十八相送》一折正是表現英台求學結束,山伯為她送行,一路上依依難捨,英台不斷以各種景、物作比向山伯暗示自己的心跡,並借許配「九妹」與山伯定下「七巧之期」。
Username | |
Passwor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