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個人資料
姓 名:芳艷芬(1928 年出生)
原 名:梁燕芳
性 別:女
籍 貫:恩平
出生地:恩平
學 歷:榮譽院士、榮譽博士
( 二) 演藝資料
師 承:白潔初
入行年份:約1938
專 業:演員、行政
行 當:旦
簡介:
兩歲來港,約十歲開始在梁伯光、陳啟雄(陳好逑之父)主持的「國聲粵劇學院」[註1] 隨白潔初( 本名夏伯祥) 學藝,同時師從男花旦鄧肖蘭芳學習古老排場。學戲七天便首踏台板,擔任啞口梅香。約十一歲參加「勝壽年劇團」( 靚少佳與何芙蓮領導),與紅線女同台擔演宮女。約十三歲回廣州參與「大東亞劇團」擔任幫花,並得劇團主任易劍泉改名為「芳艷芬」。其後,主要於廣州和珠江三角洲一帶的鄉鎮演出,1944 年參與「大東亞劇團」,正式擢升為正印花旦。歷年曾參加粵劇團有「周豐年」、「永興」、「大龍鳳」、「興中華」、「雄風」、「艷海棠」、「覺先聲」、「錦添花」、「大四喜」、「普長春」、「金鳳屏」及「大好彩」等。
1954 年自組「新艷陽劇團」[註2]。1947 至1958 年間,共開山了127 齣由唐滌生、潘一帆、李少芸及陳冠卿等編撰的新劇,包括《生死緣碰碑》(1947)、《文姬歸漢》(1947)、《董小宛》(1950)、《隋宮十載菱花夢》(1950)、《韓信一怒斬虞姬》(1950)、《漢武帝夢會衛夫人》(1950)、《火網梵宮十四年》(1950)、《在天願為比翼鳥》(1950)、《艷陽丹鳳》(1951)、《一彎眉月伴寒衾》(1951)、《艷曲梵經》(1951)、《一枝紅艷露凝香》(1952)、《艷陽長照牡丹紅》(1954)、《程大嫂》(1954)、《萬世流芳張玉喬》(1954)、《一代名花花濺淚》(1954)、《春燈羽扇恨》(1954)、《一入侯門深似海》(1955)、《梁祝恨史》(1955)、《洛神》(1956)、《六月雪》(1956)、《王寶釧》(1957) 及《白蛇傳》(1958) 等。
1953 年組織「植利影業公司」,自資拍攝電影。從影以來,拍攝逾150部電影,首部電影為《花落紅樓》(1950),其他作品有《董小宛》(1950)、《紅菱血》(1951)、《唔嫁》(1951)、《浩劫紅顏》(1952)、《到處惹人憐》(1952)、《再訪香城艷》(1952)、《檳城艷》(1954)、《程大嫂》(1954)、《出谷黃鶯》(1956)、《賣肉養孤兒》(1957)、《梁祝恨史》(1958) 、《六月雪》(1959)、《春燈羽扇恨》(1959)、《王寶釧》(1959) 及《出嫁從夫》(1959) 等。
1984 年,與李曾超群成立「群芳慈善基金會」,從事社會公益。1987 年為慈善灌錄了「芳腔新唱」專輯,收錄曲目包括《鴛盟淚》、《洛水恨》、《董小宛》、《願為蝴蝶繞孤墳》等曲目。1993 年,錄製新一輯「芳腔新唱」,曲目包括《明月寄相思》、《紅鸞喜》等。1994 年為「香港醫學專科學院」義演粵劇折子戲《群芳獻壽》。1997 年於香港文化中心舉辦義演晚會,同時推出影碟及「芳華萃影」大型紀念畫冊作義賣用途,收益捐予香港演藝學院、香港浸會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大學作中國音樂及戲曲之教育及研究用途。
以《夜祭雷峰塔》(1946) 的「反線二黃腔」聞名至今,亦為芳腔流派的經典代表作。1952 年於《娛樂之音》主辦之「梨園三王」選舉(1951 年度) 中榮膺「花旦王」[註3]。1959 年與楊景煌醫生結緍,宣佈息影。2002 年10 月至2003 年4 月,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粵劇花旦王芳艷芬」展覽,回顧及表揚其卓越的演藝成就。
香港八和會館永遠名譽會長。1995 年獲「美國加州路德大學」頒授人文學博士銜,同年再獲英女皇頒授「大英帝國員佐勳章」(MBE)。1998 年獲「香港演藝學院」頒授「榮譽院士」名銜。2003 年獲香港特區政府頒發「銅紫荊星章」(BBS)。2004 年獲「香港嶺南大學」頒授榮譽社會科學博士名銜。
[註1] 另作「國聲音樂劇藝社」、「國聲音樂粵劇社」或「國聲劇社」。
[註2] 「新艷陽劇團」於1954 年正式公演粵劇,首屆劇目包括《艷陽長照牡丹紅》及《程大嫂》等。
[註3] 其後多部電影均以「三王」陣容為號召,首部為《孝感動天》(1952,合演者為新馬師曾及梁醒波)。
資料提供:戲曲資料中心
Username | |
Passwor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