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s artwork:Okumura akifumi,Tiny Sheepfold
Oil on canvas, 23 x 15.5 cm
|
Okumura is skilled in the use of hyperrealistic oil painting techniques, contrasting the handcrafted cardboard structures with the lively and animated animal forms. This juxtaposition presents the innocence of animals against the complexity of human nature. By omitting human figures, he cleverly uses the mannerisms and expressions of the animals to reflect the multi-faceted aspects of humanity.
|
|
你與一眾藝文朋友結伴露營,本想寫寫生、看看書。
你們向著目的地進發,突然發現自己偏離了原本的路線,誤闖陌生地區!
為了生存,你們只好各展所長,盡可能了解四周的環境。
你認為自己可以勝任哪一項任務?
|
|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要在自然界裏生存,必須直面這裏的強者!你帶著攝錄機,靜靜地觀察野生動物的習性,漸漸學會了應對牠們的方法。
|
|
「鮮浪潮國際短片節」一直致力推動香港電影及短片創作、發掘及培養具潛質的年輕電影創作人才,並透過競賽形式、提供拍攝資助和相關培訓,提升參賽者的競爭力及其作品質素。此外,鮮浪潮亦積極為年輕電影工作者發掘更多發表及發展機會,除提供展示作品平台,更積極推薦優質鮮浪潮短片作品予海外電影節及電影相關機構進行放映,為香港電影界不斷注入新動力。
|
截止報名:2024-9-30 ( 6:00 PM )
HKD 200
|
|
森林裏的部落居民對突然出現的你充滿敵意!與他們言語不通的你,嘗試以肢體語言示好。也許覺得你的動作太滑稽,他們漸漸對你放下戒心,更模仿起來。
|
離開森林後,你發現自己...
形體動作技能 UP !!!
|
|
「一試傾情」演技入門班(9 - 10月份)│ 香港話劇團
|
在短短的十小時內,學員將會在導師的帶領下,透過劇場遊戲、形體練習、角色扮演、小組即興等活動,逐步認識演戲的基礎概念和方法。導師亦會運用聲音、衣飾和物件來刺激學員的想像,成為突破自我常規的動力,從中體會飾演不同人物的樂趣。最後一課為「大角色派對」,讓學員浸沉在精心設計的虛構情境中,以自創的角色身份掌握真實和自然的演戲直覺。
|
香港話劇團教育中心
2024-9-26 ~ 10-17 ( 10:30 AM ~ 1:00 PM ) ( 逢星期四 )
HKD 2400
|
|
深知不能永遠待在森林,勇敢的你毅然起行,主動尋找出路。途中越過高山又越過谷,更穿過深圳河!幾經辛苦,終於找到回家的路。
|
|
卡農.世界經典音樂之旅 交響音樂會 ( 深圳 )【7折優惠】
|
卡農 Canon in D 是一段來自於300多年前的旋律,由德國人Johann Pachelbel(帕赫貝爾)所作,被稱為「萬能和弦」。它還被廣泛應用在影視方面,電影《我的野蠻女友》、《假如愛有天意》的插曲都有卡農。在電影配樂領域,僅一年就有18部電影電視使用它作為配樂。使得《卡農》不再只是曲高和寡的古典唱盤,真正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
|
南山文體中心聚橙劇院大劇院
2024-8-25 ( 3:00 PM )
HKD 680, 480, 380, 280, 180
|
|
略懂植物的你開始採集植物,看看有沒有可食用的果實。細看之下,你能分辨各種花草的微小差異,成為在眾人眼中的「再世神農氏」!
|
離開森林後,你發現自己...
對植物的熟悉度UP !!!
|
|
一站式花藝活動:包括花藝展覽、比賽、示範表演和花藝設計班。
挑戰你的花藝幻想,運用各種五彩斑斕的花材創作獨特作品!只要花小小心思就可以做到各式各樣精美的花藝擺設,適合用來點綴家居或饋贈親友!
|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展覽廳3F ( 家電.家居.博覽 )
2024-8-16 ~ 18
HKD 450 ( 一節 )
|
|
得知自己被困,身為科技達人的你心想:2024年了,應該用科技解決問題吧!你冷靜地走到一個訊號接收得較佳的角落,用電腦發出求救頻率。果不其然,收到來自電腦另一端的回覆。
|
|
ProjectPlayaround 階段性展覽:FIRSTAGE
|
跨媒體藝術計劃ProjectPlayaround 由Dimension Plus策劃,旨在激發香港表演藝術和媒體藝術家的跨界合作,促進本地藝術科技發展。階段性展覽:FIRSTAGE 將一連兩周末於東九文化中心各個場地舉行,每週呈獻4組本地跨媒體藝術家風格迥異的作品。他們結合創新科技、裝置藝術、聲音、錄像、數碼投影、形體等不同媒介探索跨界合作的可能性。
|
集合地點:東九文化中心地下升降機大堂
展期二:2024-8-16 ~ 18 ( 10:30 AM ~ 9:00 PM )
HKD 100, 80, 60
|
|
跨媒介藝術家陳庭現於PHD Group舉行「dreamskin」個人展覽,她收集並陪伴被遺棄的現成物 ( found object ),以創作延續物件的故事,使其展開第二生命。
|
Q. 你的創作生涯是怎樣開始的?
陳庭: 在學年間,我嘗試尋找自己合適、熱愛的方向,發現只有藝術能包容我對一切的懷疑與好奇,便開始學習藝術、創作。這種對生活和世界的好奇,又或未知、不肯定的東西驅使我創作,打開了認識藝術的大門,賦予正在成長的我一些解惑的條件。沒有辦法被標籤的我,創作生涯就在碰碰撞撞下開始。
|
|
陳庭過去在富德樓工作室的創作過程
目前的工作室位於大埔林村
|
|
Q. 在眾多媒介中,你最鍾愛哪一種?為何常以投射為創作手法呢?
陳庭: 如果真的要選的話,我會選擇聲音。因為每一個我的個展中,都會有聲音在作品或展場裏。我覺得聲音很有趣,它是不能被捉到、摸到、看到的,但當我們進入展場,聲音就會影響我們的感覺、攪動空間的氣氛。對我而言,裝置藝術是在一個空間內佈局、精心營造氣氛及情景,讓觀眾一起進入故事的沉浸式體驗。在我的展覽裏,有些舊物可以觸發到觀眾的感覺,留下深刻的連結。在設計整個佈局時,我會關心觀眾的腦內正投射著甚麼?當他們的想法與我的作品重疊,就成了開放性的閱讀。
|
|
Q. 知道你從事跨媒介的創作,又有聲音能量治療師的背景。這些身份如何建構「你」,又如何影響你的創作呢?
陳庭: 雖然我有催眠治療師的證書、用聲音做能量治療,但比起有如醫生般為病人「治療」,我更似以不同的身份創作:催眠治療師所學的知識有助我說故事;聲音能量治療師的身份,讓我考慮藝術品發放甚麼頻率更能令觀眾有感覺。
|
|
Q. 你的創作由始至終也被「綠」所連貫嗎?甚麼時候開始關注人與城市、大自然間的關係,又如何理解他 / 它們的關係呢?
陳庭: 近年我著手研究綠色,發現它與香港有著緊密的關係。我想:傳統的電車、天星小輪、一些殖民地時期的建築、深水埗的鐵皮排檔⋯⋯為何通通都是綠色的?研究時,我發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外國剩下了很多原本是軍事用途的軍綠色油漆。由於這些油漆價格便宜,又可以防銹,所以香港大量購入。故此,不論在政府公營、私營,甚至平民間均能看見這些油漆的踪影。
陳庭: 這些綠色油漆在二戰時用作軍事用途,與殺戮有關;而軍人想以大自然的綠作保護色,免被敵軍殺害。對現今香港而言,這種綠不再代表戰爭,而變成了生活化的東西。我認為綠色是多樣性的,它同時象徵殺戮、保護、存活、日常。綠色也反映著我對人、城市、大自然間的關注。
|
|
陳庭,「Lake Dream」,2024
供石底座、填充物、工業塗料、噴漆、油粉彩,5.8 x 18.7 x 10.7 厘米
|
|
Lake Dream 於「dreamskin」展覽現場
|
|
|
Q. 為甚麼會有「綠色有種被遺棄的感覺」的說法?
陳庭: 因為這些綠色的作品所表達的故事都是一些夢境:被不同的人、不認識的人所忘記了的夢境,以及被遺留在角落的抽象故事。因為它們在日常生活裏太顯而易見、太明顯、太平常,所以被人們忽略了。展覽通過夢境,讓大家重新看見這些很微小、不被看見的東西。
|
|
Q. 對你而言,改造被遺棄的現成物 ( found object ) 是怎樣的過程?
陳庭: 展覽「dreamskin」是嘗試以「dream」和「skin」碰撞在一起。對我而言,「dream」夢境,是在我們清醒時看不到、很抽象、含糊的一些東西。但「skin」皮膚,則是有實體的具象。而且,當我們依然生存,皮膚便會慢慢癒合。當兩個字並列時,就是一種夢幻、說不清的綠色質地在慢慢填補舊物。這是一個收集故事的創作,尋找被遺棄的現成物,就好像找回曾在香港居住過的人的故事。現在的他不再需要這些物品了,它們輾轉來到我的手上,我就帶著這些故事展開它的第二次生命。
|
|
Q. 知道你曾於 Para Site 作藝術駐留,可以分享「蘊物生苔」中,空間由White Cube 變「綠」的過程嗎?可以分享其中一件你最深刻的改造物嗎?
陳庭: 「蘊物生苔」牆上綠色方塊的原材料是前一個展覽的剩餘物品,它們化作了Para Site 的養分,在這個空間「生長」。展覽裏,有一盞兩米高的手製木燈。我是在網上找到它的,和我交收的那位先生正在處理姐姐因移民而留下的物件。隨後,我發現他是一位視藝老師,而他其中一位學生,就是我的大學老師。這種巧妙的關係,令我覺得藝術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
|
Q. 對未來的創作有甚麼計劃嗎?
陳庭: 未來會繼續研究綠色這個顏色,和香港的關係。在「dreamskin」會有行為藝術,是開展後延續的創作。我希望改寫綠色的意思,這種被借用的綠由代表戰戮變成治癒的可能。
|
|
藝術品、「dreamskin」展覽現場相片: Felix SC Wong
陳庭個人網站
|
|
PHD Group
2024-6-15 ~ 8-31
|
|
在香港,中東音樂並非主流,但有音樂人默默推廣這種音樂。一起看看中東鼓手張迪生如何與中東音樂結緣,以及在音樂路上的所見所聞吧!
|
Q. 為何你會鑽研中東鼓 ( Darbuka ) 呢?
Dickson: 最初接觸中東鼓是為肚皮舞者伴奏。相較以展示個人技巧為主的純樂器演奏,與舞者合作時,即講求鼓、舞的互動和默契。中東的節奏有著起承轉合:以推動的節奏入場,讓舞者開始展示動作,隨即是一些較慢的節奏,讓舞者展示較大的動作,最後以很開心,輕快的節奏完結,所以我們常以眼神交流:「準備轉節奏啦」。
|
|
Q. 你認為中東文化與香港文化最大的差異是甚麼呢?
Dickson: 我覺得香港人是頗保守的,需要白紙黑字列明的規矩。但阿拉伯人很強調即興、隨心,這種即興的能力靠長時間累積而來。他們常將口頭禪「Inshallah」掛在嘴邊,意指真主自有安排,這種隨遇而安的心態與港人有很大分別。他們對時間的掌握較彈性,例如,埃及人不會與你約定一個特定時間,而是相約在黃昏—或許五時,又或六時。他們很習慣這個模式,生活壓力較少,便能享受自由時間。在埃及音樂也能體現這種差異,他們的一首歌曲會演奏一小時,而那首歌會不斷地重覆,每小段重覆三至四次,才接下一段。人們吸著水煙,享受著即興而帶有不同情感的演奏。
|
|
Q. 得知你是Darbuka Dreamers 中東樂樂隊的創辦人,可以分享成團的過程嗎?
Dickson: 2009年,我開始教中東鼓,所以成立了一個樂團供學生練習和表演,學生以樂手為主。我們重視演奏技術,希望將中東鼓推至更高、更專業的層面,而不是純粹娛樂。事實上,中東鼓在阿拉伯國家是很高深的樂器,我希望香港人能認識並珍視中東鼓。在過去兩年,我不停到訪日本鑽研音樂,我想將自己所鑽研的傳授予學生。剛剛我與學生到日本取經,向日本人學習如何在本土發展中東鼓,我們會借鑑其他地方的經驗,試著在香港向著相同方向走去。對於學生們有很多獨特,且能令中東鼓融匯貫通的想法,我是喜聞樂見的。即使他日我想放下中東鼓,仍有他們繼續發展。
|
|
Q. 中東音樂在香港較為小眾,在推廣上有困難之處嗎?你又如何克服呢?
Dickson: 首先,我們必須信服中東音樂屬於小眾,但小眾也有著獨特的魅力。我能夠做的是感染身邊的人,尋找認真的學生,與想法一致的人團結地發展中東鼓。如果我連心愛的樂器都不願認真地鑽研,便愧對我自許為中東鼓老師了。
|
|
Q. 可以分享你最難忘的演出經歷嗎?
Dickson: 去年三月,我參加了日本的Dabuka Meeting — 一個雲集日本、韓國、台灣、香港的表演,這是一個很好的交流機會。當時疫情剛剛完結,日本的鼓手久未聚集,又有來自外地的朋友,所以大家都特別重視這次表演。他們問我有甚麼目標,我說:「眼見你們發展得這麼好,希望下年我能帶同學生來到這裏」一年後,今年三月,我便履行承諾,與學生越洋到名古屋演出,他們也不負所托,表現得很好。
|
|
Dickson 與老師於2023年,在日本福岡「Darbuka Meeting」演出
( 演出片段 )
|
|
Q. 你認為演奏Darbuka 有甚麼要訣?怎樣才稱得上「成功」的鼓手呢?
Dickson: 在我心目中,能夠尊重自己的樂器便是成功。你怎麼對待樂器,它就會給你怎樣的價值,所以我經常自省:「我有沒有很認真地對待樂器?」經常見到埃及、土耳其、日本的鼓手出色的演奏,他們有一種「職人」的心態。若然你問怎樣才稱得上成功,在內求的層面上,就是這種職人的精神:我有沒有不停地鑽研這個樂器?有沒有更了解我自己?近年,我打鼓愈打愈基本:完全了解基本功每一個肌肉的協調,接著才講節奏、音樂、藝術。成功是無止境的追求,要問自己付出得夠多嗎?而外求的,即是得到相同價值的認同,一起走這條路,一起推廣中東鼓。
|
|
Dickson 於「日本關西肚皮舞大賽中東鼓獨奏比賽」榮獲亞軍
|
|
Q. 作為中東鼓手,你對往後的發展有甚麼期許?
Dickson: 未來的路,我必定會帶著學生一起走,甚至希望他們比我走得更前!我鼓勵他們參加比賽,只要有表演機會就嘗試,我們即將會參加非傳統敲擊樂比賽。單單一個我做不到,需要一群人共同推廣,而我有很大的意念:在未來,中東鼓會發展得愈來愈蓬勃。
|
|
尋樂香港冷門樂器店
2024-08-24 ( 5:00 PM ~ 6:15 PM )
|
|
今期展覽,七位藝術家們通過不同的方式重新演繹寫實主義,深入探索寫實藝術的意義和彼此獨特的表達方式:以寫實手法探索人與日常、社會、動物的關係,同時成為通向內心世界的窗口。一起進場感受藝術家筆下所呈現的動人畫境,見證寫實主義在當代的轉化與昇華吧!
|
|
麥家欣,「家家的房子」,油畫布本,56 x 76 厘米
|
|
麥頌恩,「Memento」,油畫繪於現成物,尺寸可變
|
|
|
|
廖肇謙,「登陸銅鑼灣」,油畫布本,30 x 30 厘米
|
|
|
2024.5.15 - 8.18 MultimediaVisual Arts 2024.7.24 - 8.28 MusicCultural 2024.8.30 - 9.1 MultimediaLiterary ArtsCultural 2024.9.8 - 12.8 MusicTheatre 2024.7.11 - 8.28 MusicCultural 2024.2.25 - 11.24 MusicTheatre 2024.7.25 - 8.24 Visual Arts 2024.8.9 - 9.10 Visual Arts 2024.8.15 - 9.26 Visual Arts 2024.8.21 - 9.13 Visual Arts 2024.5.23 - 9.12 Visual Arts 2024.6.14 - 8.31 Visual Arts 2024.7.15 - 9.7 Visual Arts 2024.7.19 - 8.31 Visual Arts 2024.3.18 - 8.31 Visual Arts 2024.7.18 - 8.18 Visual ArtsDesign 2024.5.12 - 11.3 MusicTheatre 2024.6.1 - 9.28 MusicTheatre
|
|
八八卦卦,瓹窿瓹罅!香港其實有幾多個藝文新場、好場、隱世場?今期藝文新屬地同大家去「舍區 Quarryside」好奇舍區有咩玩?起行啦~Let’s GOOOO!
|
若然你經過鰂魚涌,在密密麻麻的高樓之間見到一棟綠意盎然的平房,很有可能就是舍區 Quarryside了!它由聖雅各福群會營運,由一幅空置用地改造成的創意社區空間,有多個活動室及半露天劇場,場地經常舉辦各類工作坊及導賞團,藝文團體亦會租用舍區的地方搞活動。
|
|
地址:鰂魚涌海善里20號 ( 鄰近鰂魚涌地鐵站B出口 )
佔地:超過3,700平方米
|
場主的話:
舍區重視與不同創意夥伴的協作,期望成為匯聚創意點子的平台,同時支援藝文團體舉辦活動;亦以場地夥伴方式,支持不同創意項目,讓大眾能夠接觸藝術。在繁忙的城市生活中,舍區為居民和上班族打造一個舒適的休憩空間,滿足使用者的多元需求,共同營造以人為本的社區空間。
|
|
|
面積:約為 340 平方米
可容納人數:約 80 - 100 人
|
|
|
|
面積:約為 32 平方米
可容納人數:約 15 - 20 人
|
|
|
|
面積:約為 32 平方米
可容納人數:約 15 - 20 人
|
|
|
|
面積:約為 122 平方米
可容納人數:約 80 - 120 座位
|
|
|
|
「喐」動快樂 - 創意律動暑期課程:小孩喐喐體驗營
|
|
|
散步於街頭,城市是一座大博物館!今期城市空間,我們跟著Enoch Ho (IG:casual.grains) 在平凡中尋找不平凡的美,抓住光的形狀!那些微不足道的日常事物,那些每天走過的路,都是一片片的拼圖拼塊,堆砌出你我的文化。
|
|
📍Chek Lap Kok
Camera: Leica M3
Lens: Voigtlander Nokton 50mm f/1.5 ii
Film: Candido 200
|
|
Q: Hello, Enoch! Tell us more about yourself! What got you started in photography?
My name is Enoch, I used to be a fashion designer but I’ve always been interested in photography. I treated it as a hobby for a long time, and started shooting a lot of film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I started my film photography account @casual.grains in 2021, and last year decided I should pursue photography full time.
|
|
📍Oi Man Estate
Camera: Mamiya 645
Lens: Mamiya Sekor C 80mm f/1.9
Film: Kodak Gold 120
|
|
Q: How do you usually observe and capture the city? What are your favourite subjects to photograph?
Aesthetically I enjoy quieter scenes and minimal compositions, which in a visually overwhelming city like Hong Kong is sometimes difficult to achieve. I think it requires slowing down from our usual pace,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smaller things, smaller moments. Subject-wise, other than minimal-looking scenes, I enjoy seemingly insignificant places and things, those that you encounter everyday. I think those moments that we may discard as “peripheral”, may actually be the tiny pieces of puzzles that make up our core cultural identity.
|
|
📍Hung Hom Ferry
Camera: Olympus 35UC
Lens: G.Zuiko 42mm f/1.7
Film: Fomapan 200
|
|
📍Lam Yuen Restaurant, Fu Shan Estate
Camera: Leica M3
Lens: Voigtlander Nokton 50mm f/1.5 ii
Film: Fujicolor C200
|
|
|
Q: You have mentioned before that, for you, photography reflects your inner self. How has your photography style changed throughout your creative career?
I think initially I was more interested in capturing visually minimal scenes, especially with Hong Kong as a backdrop, the juxtaposition of a quiet moment in a busy city is very interesting. I did a lot of that during the covid years, because the streets were empty and it’s such a stark contrast to the Hong Kong we know. Internally, there was a lot of chaos in my life; seeking the spatial and visual quietness in the city was my way of escaping or neutralising the internal storms.
Increasingly however, I’m interested in the more mundane moments in life,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 micro rather than the macro. I believe when we pay attention to the small things we discover our connection with them, it allows us to recognise our underlying sentiments towards our surroundings, and in turn learn to appreciate them.
|
|
📍Sham Shui Po
Camera: Leica M3
Lens: Voigtlander Nokton 50mm f/1.5 ii
Film: Kodak Portra 160
Instagram @casual.grains
|
|
📍Quarry Bay
Camera: Nikon F2
Lens: Nikkor 105mm f/2.5 ai
Film: Kodak Portra 400
|
|
|
Q: This coming September, you will be exhibiting your work in the group exhibition "十四鐵漢". Is there something you hope to bring to the audience through this exhibition?
In the upcoming exhibition, I selected a series of images that illustrates how light changes even the most mundane scenes in life. Obviously light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in photography, but beyond compositions and aesthetics, light also brings something to us emotionally that is transformative and hopeful. Through seeing the beautiful life in daily scenes I also hope to bring that aspect to visitors.
|
|
📍Central
Camera: Mamiya 645
Lens: Mamiya Sekor C 80mm f/1.9
Film: Lomography Color Negative 400
Instagram @casual.grains
|
|
📍Shek Kip Mei
Camera: Leica M3
Lens: Voigtlander Nokton 50mm f/1.5 ii
Film: Kodak Pro Image 100
|
|
📍Chai Wan
Camera: Leica M3
Lens: Voigtlander Nokton 50mm f/1.5 ii
Film: Candido 200
|
|
|
📍Wan Chai
Camera: Leica M3
Lens: Voigtlander Nokton 50mm f/1.5 ii
Film: Reflx Lab 100
Instagram @casual.grains
|
|
Q: Lastly, is there a specific piece in this exhibition that you particularly like?
I’m not sure if I can pick one, but I like that the series showcases various ways that light changes the way we see something; whether it highlights a particular subject, the shape it takes or the shadow it creates, light is able to put things in a new perspective, and sometimes we need that in our daily lives.
|
|
HK Street Photography Exhibition 2024
|
JCCAC L1 Gallery
2024-9-6 ~ 8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