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珊,你仲記唔記得細嗰時,你總要我講同一個故事,重複很多次。」雄仔叔叔笑說,「連一些微小的改動都會被你發現。」當年雄仔叔叔還只是個中學教師,或許正是這一次次向侄女講故事的動力,訓練了他將日常事物轉化為創作的能力。阮韻珊也坦言自己是受叔父雄仔叔叔影響,才開始從事舞台劇這一行。近年她更在恐怖在線《一樓一會》、風車草《Di-Dar》、《三聖邨的 Little Mermaid》等作品中展現出貼地、生活感強的文字魅力,而曾經出版詩集,又入學校和社區街頭講古的雄仔叔叔更擅長詩意、天馬行空的創作手法。講故為生的二人,今次首次合作舞台劇,他們又會有些怎樣意想不到的碰撞?
而故事內外的雄仔叔叔從深水埗流浪到法國,他坦言在外地的經驗,讓他更加看清楚香港這個家。在六十年代的社會文化中成長起來,雄仔叔叔深受西方嬉皮、北美和歐洲的政治文化運動等革命情懷所影響。他分享自己第一次接觸的劇場就是美國「生活劇場」(The Living Theatre),這也推動他後來參與創辦「民眾劇社」,去不斷思考藝術與社會的關係。「年輕時候覺得家是一種在思想或情感上有相通的人的共同生活,所以那時候並不覺得漂泊,現在年紀大了,那種在一起的感覺開始消散,開始問月亮家在哪裏。」
在這次的故事中,阮韻珊借題致敬周星馳電影中的惡搞台詞(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更以此作為《從前明月光》的英文劇名,繼續發揮她一貫的幽默詩意。「叔叔你找到你的家了嗎?」阮韻珊曾經問雄仔叔叔這樣一個問題。對於他們來說,這裡的家不再只是一個物理空間,「最後不一定每個人都能找到家,反而是那種發現和尋找的過程才讓我們真正活過來。」二人也繼續以文字為「家」,嘗試不同的方式去好好生活,好好講故事。